強生下架美白產品 強生宣布停售美白產品原因
美白護膚品也算種族歧視?
美國的BLM(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發(fā)展至今,黑與白這兩個詞,可以說快成了美國人公共話題討論時的“雷區(qū)”。
據《天下網商》雜志梳理,近期其實已有多個品牌因美白產品挨批。
6月3日,玉蘭油公開表示支持BLM運動,反對種族主義和不公正。玉蘭油背后的寶潔公司也承諾,將向一個反種族主義基金捐贈500萬美元。
然而,很快有人揪出了玉蘭油在馬來西亞發(fā)布的廣告,廣告中推薦了一款具有“雙重美白功效”,可以“抑制皮膚最深層黑色素形成”的美白精華素。
批評者稱,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偽善,護膚品公司們應該在全球禁售美白產品。
全球美白產業(yè)價值百億美元,這注定了玉蘭油不會成為唯一“躺槍”的品牌。
比如強生,剛宣布將向美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捐款20萬美元,就有人指責露得清正在馬來西亞銷售一款“美白提亮面霜”,宣稱能實現“持久美白”,“恢復皮膚的自然美白能力”。
歐萊雅旗下品牌Garnier也是剛說完“我們站在黑人社區(qū)一邊,反對種族不平等”,就***出其印度在線商店有專為男性設計的美白產品頁面,也在售賣一款名為“強力美白潔面乳”的產品。
同樣被批的還有聯(lián)合利華,該公司承諾向社會公正組織和活動人士提供“迄今為止超過100萬美元”的捐款?墒桥u者卻將矛頭直指聯(lián)合利華旗下的印度最知名美白品牌之一“白可愛”。
美白產品和種族歧視有什么關系?有一種觀點是,歐美跨國公司為了銷售美白產品,通過營銷廣告助推了以白為美的審美觀。
然而《天下網商》雜志指出,至少在美白市場最大的東亞地區(qū),這種觀點可能并不成立。
中日韓三國女性,自古以來都是以白為美。
江戶時代的日本,女性用米粉來美白臉部。有一句日本諺語是:“白皮膚可以彌補一個人的七種缺陷。”
中國女性同樣崇尚“一白遮三丑”,古代女性為了追求美白會定期服用珍珠粉,冰肌雪膚、膚如凝脂、雪膚花貌,成語中盡是對女性白皙膚色的推崇。
不過在極度推崇白皙肌膚的印度,美白產品確實遭到過種族歧視的批評。
作為全世界消耗美白產品最多的國家,印度每年要消費200多噸皮膚增白產品,花費超過4億美元,超過了他們在可口可樂上的花費。印度護膚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美白霜,而且都被冠以“白英俊”(Fair & Handsome)、“白到發(fā)光”(Fair & Glow)、“白到永久”(Fairever)等稱號。
在種姓制度和殖民地歷史的雙重作用下,印度人追求白皙的膚色,與其說是以白為美,不如說是以白為尊。
在印度,推崇白皙肌膚可能涉嫌種族歧視,但這顯然也是該國數千年歷史文化造成,美白產品只是為了迎合這種市場需求,卻被指責助長了種族歧視。
事實上,美國市場上的美白產品,通常會用一些中性語言描述功效,比如“均勻膚色”、“增亮”、“抑制黑色素”、“暗斑矯正”等等。
一大票化妝品公司被卷入紛爭,說白了只是因為BLM運動正在成為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確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