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四海網首頁

中國每天能核酸檢測1億人次 核酸檢測下一步往何處去

2021-01-28 17:14:53來源:四海網綜合

  找出每一個病毒

  核酸檢測、流調追蹤、隔離治療、“動態(tài)清零”,是中國進入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階段的一套組合拳。而核酸檢測的規(guī)模,則在實踐中不斷擴展。

  國內最早的一次全員核酸檢測,是武漢的“十天大會戰(zhàn)”,雖然這次最終用了19天的時間。在去年6月的北京新發(fā)地疫情中,北京政府也提出來要對全市2000多萬人開展核酸篩查,但當時專家反復多次建議,覺得沒有必要,于是核酸篩查到了1000萬人左右就停了下來。

  中疾控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此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從控制傳染病傳播流行的科學角度來說,全員檢測確實沒有必要。但這種專業(yè)判斷存在1%~5%的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會讓大家心里沒底。“做了核酸篩查以后,老百姓和行政官員心里就踏實了。”

  在這種邏輯下,全員核酸檢測逐漸成為新的常規(guī)操作。2020年9月18日,國家衛(wèi)健委主任馬曉偉強調,秋冬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交織疊加,防控任務艱巨,確保人員、設施、物資、能力到位,一旦發(fā)現聚集性疫情,在5~7天內完成所在地區(qū)全員核酸檢測,最大程度控制疫情擴散蔓延。

  在青島,去年10月中旬時,14個感染者引發(fā)了這座城市約1090萬份的全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此后不到半個月,***喀什也出現了疫情,當地也很快完成了全地區(qū)全員核酸檢測,總人數約474萬人,部分縣區(qū)甚至開展了四輪核酸檢測。之后,內蒙古滿洲里、大連、沈陽、北京順義、河北石家莊和邢臺等地均開展過多次全員核酸篩查。

  盡管“揪出”病毒的決心是強烈的,但總有病毒躲過篩查。假陰性的問題早在去年武漢疫情期間就已引發(fā)熱烈討論,但直到現在,依然不時有感染者要做了好次核酸檢測才能被發(fā)現,漏檢依然無法避免。就在此次河北疫情中,有人做了5次、8次甚至11次核酸檢測才確診。

  多位專家認為,檢測試劑盒不能為這一問題“背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檢驗科劉為勇就表示,在武漢疫情早期的時候,因試劑盒審批上市比較倉促,可能靈敏度比較差;再加上感染人數太多,采樣人手不足,樣本沒有采到位等原因,使得假陰性問題在當時一度非常突出。

  但劉為勇指出,去年以來,試劑盒的靈敏度一直在不斷驗證、優(yōu)化,到如今,這方面的提升空間已經不大了。假陰性問題更多與檢測的其他因素有關,如采樣部位、患者病程等。比如,感染者在剛剛發(fā)病的1~3天之內為急性期,陽性率就很高,但隨著病情發(fā)展,鼻咽拭子的檢出率會有所下降,要到病程晚期才再次更容易檢出。

  肖艷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三四月份,她所在科室對國家當時批準的新冠檢測試劑做了一次評估,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靈敏度差異可以達到16倍,最低的能檢測到每毫升200個拷貝的病毒,最高的要到7000多個拷貝才能檢測出來。到了11月,實驗室又對上市的20多個試劑盒中的17款進行了評估,發(fā)現靈敏度差距已經明顯縮小。

  每毫升樣本能夠檢測的拷貝數量越低,說明試劑盒靈敏度越高。國家衛(wèi)健委在2020年12月30日的一份文件中建議,醫(yī)療機構應選用能檢測到500個拷貝以下的試劑盒。從當時獲批的21款試劑盒的說明書來看,只有一款的靈敏度達不到這個要求。

  體外診斷行業(yè)知名評論員、深圳博德致遠公司CEO楊奇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提高核酸檢測的準確性,這一年專家們開了很多次學術討論會。業(yè)內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結論:無論技術如何改善,由于種種原因,漏檢率可能仍會高達20%~50%。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在檢測環(huán)節(jié)下功夫。一種做法是,增加大規(guī)模篩查的次數。比如,石家莊在1月6日~9日完成了全城1025萬人的首輪全員檢測,發(fā)現354例感染;到了1月14日傍晚8點,又完成第二輪全員檢測,發(fā)現陽性病例247例。而在感染者比較集中的石家莊藁城區(qū),當地已經在1月15開始了第四輪核酸檢測,石家莊則在隨后的20~22日三天里,又進行了第三輪全員檢測,檢出陽性結果30例。

  一旦發(fā)生局部疫情,核酸陰性這一通行證的有效期就變短,人們需要測核酸的頻率就陡然上升。在香港疫情高發(fā)時,去年8月5日,深圳與珠海疫情防控指揮部就要求,從香港入境的人士,須持有1日內生成的陰性報告,此前這一有效時限為3天。1月上旬,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發(fā)生疫情,當地政府就規(guī)定,如需離開綏化市,須持3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1月9日,北京順義區(qū)報告了新發(fā)病例,當地多個小區(qū)封閉,人們出入社區(qū)需持兩天內的核酸陰性報告。

  檢測的方式也在升級。1月19日,北京大興有一個9歲學生確診,他所在學校的全體學生、教職工等人進行了鼻咽拭子、口咽拭子、肛拭子及血清檢測。為何增加肛拭子這一項?感染科專家解釋說,這是為提高檢出率,降低假陰性的概率。去年3月,臨床曾發(fā)現出院新冠患者復陽人數較多的現象,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就表示,上海的新冠患者出院標準更嚴格,其中一項標準就是肛拭子核酸檢測為陰性。

  中國到底做了多少核酸檢測?或者問:中國還有多少人沒有做過核酸檢測?目前并沒有這方面的系統(tǒng)統(tǒng)計。只有一個相關數字,在2020年9月29日這一天,美國的核酸檢測總量越過1億人份大關,位居全球第二。但總量最多的,卻仍是確診病例數與美國相比已是微乎其微的中國——核酸檢測量高達1.6億人份。

  這些數字很抽象,但是現在,當在北京的人們用滴滴叫車后,最先跳出的一個頁面上寫著“司機7日內核酸陰性”,這意味著,核酸檢測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國內疫情初期的至暗時刻,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新冠患者,恰恰相反,現在,它被用來證明一個人不是新冠患者。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