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重溫雜交水稻誕生始末 分享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曲折歷程
1、保護對象
1966年,聲勢浩大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來。偏居湘西一隅的安江農(nóng)校,原本靜謐得有些與世隔絕,這時,卻像全國一樣陷入了躁動和喧嘩。
花花綠綠的大字報貼滿校園,各種各樣的“檄文”、“宣言書”、“戰(zhàn)斗口號”在校園里不斷回響,一個又一個的“革命組織”粉墨登場。
“文革”洪流襲來時,安江農(nóng)校遺傳育種教研組教師袁隆平就是一個“預備黑幫”,幾乎注定了被批斗的命運。
1953年8月,袁隆平從西南農(nóng)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安江農(nóng)校做一名中專教師。
袁隆平在安江農(nóng)校授課。
還在大學時,袁隆平就被同學定性為“愛好自由,特長散漫”。當上了老師,他一如既往的“自由散漫”,對任何政治活動都不熱心,只對實驗田中的各種作物感興趣,早就被劃為“中右”。他的父親曾在國民黨政府中任職,又添了一條“黑五類”出身。
而袁隆平正在悄悄進行的雜交水稻研究,也成了一條罪狀。這項研究依據(jù)的是西方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說,在當時被攻擊為“資產(chǎn)階級異端邪說”。
運動一開始,袁隆平就知道自己“躲不過去了”。
一天中午,安江農(nóng)校“文革”工作組通知袁隆平去談話。袁隆平琢磨該對自己“宣判”了,惴惴不安地走進了工作組負責人辦公室。
沒想到,這位負責人客客氣氣,讓他介紹了自己的研究,隨后鼓勵他“抓革命促生產(chǎn)”,把研究和實驗搞好。同時,還把安江農(nóng)校最好的一塊試驗田分給了他。
出乎意料的峰回路轉(zhuǎn)讓袁隆平摸不著頭腦。直到第二年,“文革”風云變幻,那位負責人被趕下了臺,謎底才被揭開。
原來,工作組確實準備揪斗袁隆平來著,牛棚里的床位都給他準備好了。但在查閱袁隆平檔案準備批斗材料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封國家科委發(fā)來的公函。這封公函責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nóng)校要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看著北京發(fā)來的紅頭文件,安江農(nóng)校“文革”工作組不敢自專,帶著這個函件去請示原黔陽地委書記孫旭濤。孫旭濤是一位知識分子出身的老革命,看完公函,他明確答復:“袁隆平當然是保護對象!”
可惜的是,這位拍板保護了袁隆平的領導卻沒能在“文革”中保護自己,兩年后因不堪迫害而***。
而那封神秘的“北京公函”,卻給“預備黑幫”袁隆平撐起了一把“保護傘”,讓他避過了“文革”的疾風驟雨。
這封公函緣自袁隆平發(fā)表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科學通報》上的一篇論文。論文的題目是《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是世界上第一篇論述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論文,并且指明了這一特性的巨大利用價值和通過雜交培育高產(chǎn)水稻的設想。
論文甫一發(fā)表,就被時任國家科委九局局長的趙石英發(fā)現(xiàn),意識到袁隆平所進行研究的重大意義。他向主管國家科委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匯報了此事。這才有了國家科委下發(fā)的公函。
袁隆平的論文發(fā)表在《科學通報》1966年2月第17卷第4期上。這期之后,《科學通報》因“文革”被迫停刊。袁隆平幸運地搭上了“末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