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時間?冬至的由來是什么?
2018-12-21 14:51:32來源:四海網綜合
據現(xiàn)存文獻記載,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據說,唐宋時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jié)日。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jié)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在現(xiàn)存文字記述中的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最早在漢代。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農歷十一月,所以說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從現(xiàn)存文獻上考究,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wangn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