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賣房賣車環(huán)游世界 你有這樣的沖動與魄力嗎
“就是在船體和船帆上,簽上這些愛好者的名字。”
翟峰說,一個人名早期賣10元,后期最少賣到100元。最終,一面船帆上擠下了3300多個名字,這個家庭換來了6萬余元人民幣。
一腔激情出國門,中途非一帆風順。
常年在大海上漂泊,單靠船帆簽名的錢,實在是杯水車薪。
為了生存,帆船不得不靠岸,起初為一些電腦和汽車,進行廣告代言。
翟峰一家還購買了三角飛行翼,從海里游,變成了在天上飛。
同樣為了生存,此時的翟峰與媒體合作,駕駛飛行翼在澳大利亞拍了“飛越澳洲”的8集紀錄片。
滿心期待的這部紀錄片,并沒有一炮走紅,但生活還要繼續(xù),翟峰夫妻決定上岸打工。
“我在大洋洲做過包裝工、電工,妻子在餐館打工。”翟峰說道。
漸漸地,翟峰學了一口爛熟的英語,他開始在國外一些帆船機構(gòu),用英文發(fā)表演講,傳播家庭的航海經(jīng)歷、經(jīng)驗,以此賺取生活費。
孩子上學怎么辦?
在翟峰看來,起初家人反對,很重要的原因是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他承認,這也曾是夫妻倆最擔心的。
孩子離開兗州時,才上二年級,出國之前,妻子孫宏巖到書店買了3年級到5年級的所有教材。
“剛?cè),我在船上教孩子學漢字和數(shù)學。”
孫宏巖說,當他們到了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度時,要考慮如何讓孩子系統(tǒng)地學習外語。
對此,夫妻倆開始招聘船員,要求對方是男性,能在海上規(guī)避風險、保障一家人安全,能教孩子英語,或者會彈琴、繪畫等藝術(shù)。
符合要求的船員找到了。
上船一段時間后,孫宏巖覺得對方雖然能教孩子英語,但一個男人突然出現(xiàn)在帆船上,自家生活受到了干擾,最終委婉辭退了。
此時一家人意識到,單靠翟峰和孫宏巖的能力,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