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限制了取名的想象力 梓軒梓涵成新一代爆款名字
一年級班主任上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劉雅寧的答案是查字典。
A4紙整齊打印的名單上畫滿了圈圈點點,全班54個小朋友,近10個人的名字被注上了拼音,殳、彧、磬……“全年級最奇怪的名和姓可能都聚集到我們班了。”她說。
孩子們的桌子上放著寫有自己名字的名牌,大約半個月后,老師差不多記住了大家的名字,這些名牌也就完成了使命。“名字生僻其實對老師沒什么影響,主要是孩子以后不方便。”劉雅寧說。
從事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行業(yè)的周晅昪太明白這種不方便了。大學錄取通知的信封上,收件人是兩個問號,戶口本是手寫的,公積金存折上是亂碼……但凡需要辦事,“來,您去公安局蓋個章”。幾年前,他一度沒辦法開通快捷支付,用不了微信支付,“收到了紅包也取不了錢。”他無奈地說。
“我懷疑我公司年會一直抽不到獎,是因為我名字壓根兒沒被錄進去。”
從“翻字典”到“互聯(lián)網(wǎng)+”取名
名字承載著對一個人的祝福和期盼,家長們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好和愿望傾注到一兩個字里。
就讀于江蘇廣播電視學校的李馛瑀深深體會到了來自母親的愛。媽媽從懷孕開始,到孩子長到一歲多,每天起早貪黑,只睡三四個小時,打著手電戴著眼鏡翻爛了一本《辭源》才給孩子取名叫李馛瑀。
馛,香氣濃郁;瑀,像玉的石頭,比喻女性堅貞高尚的節(jié)操和品德。這個名字在姓名打分網(wǎng)站上得到了100分的高分,媽媽很滿意。
“我覺得生僻字可以體現(xiàn)出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和期待,”李馛瑀說,“我以后有了孩子,還會讓媽媽取名。”
除了承載祝福,取名這件事也帶著時代的烙印。
傳統(tǒng)中國大家庭里往往會有祖訓(xùn),這既是家規(guī),也是子孫姓名排輩的依據(jù)。“芳德永流傳,家繼萬世長”——這是李馛瑀爺爺家的祖訓(xùn),爺爺承了“傳”字,爸爸和其他兄妹承了后面的“家”字。
但在上世紀,更多人的名字和歷史背景有關(guān)。1949年新中國成立,隨著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還有“建國”“援朝”“衛(wèi)東”“向紅”們。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人們的名字少了政治意味,開始更加多元,“偉”“帥”“秀英”“芳”成了比較多見的字,據(jù)統(tǒng)計,全國有近30萬人名叫“張偉”。
而到了現(xiàn)在,名字的構(gòu)成則更加個性多樣。一項調(diào)查顯示,“80”后的名字集中度高達43%,但到了2018年,名字集中度降幅達到30%。
“父姓加母姓”這種“新復(fù)姓”正在逐漸流行,四字姓名也占了一席之地。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jié)目影響,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從傳統(tǒng)典籍中給孩子取名,所謂“女詩經(jīng),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
“張偉”的時代已經(jīng)逐漸遠離,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也帶動了“互聯(lián)網(wǎng)+取名”。起名打分網(wǎng)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輸入出生日期等個人信息,系統(tǒng)將自動生成姓名,也可以對已有的姓名打分,“梓軒”“梓涵”是這些網(wǎng)站的高頻詞。
和上世紀的“建國”“建軍”們一樣,“梓涵”“梓軒”們終將成為時代的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