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是什么意思?日本為什么被稱為倭國?

時間:2012-07-23   投稿:maxiaoling   在線投稿:投稿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于文獻(xiàn)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成王之時,越裳獻(xiàn)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xiàn)見云。(《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rèn)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xiàn)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jīng)·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遲。”《說文》釋倭:“順貌,從人,委聲。”有人說,倭字從人又從禾、從女,蓋由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來。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純屬附會。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古之稱日本為“倭”,可能同“匈奴”、“鮮卑”一樣,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

  然而,現(xiàn)在日本語中的“和”、“倭”二字均讀為yamato,與“和”、“倭”二字原來的發(fā)音迥異,這又作何解釋呢?

  在日本語中,“倭”讀為yamato實始于日本現(xiàn)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記》(公元712年)和《日本書記》(公元720年),二書均為安萬侶所著,比我國最早記載日本“邪馬臺”王國和“卑彌呼”女王的《三國志》晚了400余年。安萬侶誤以為《三國志》所載“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就是日本傳說中的神功皇后,但神功皇后與卑彌呼的年代不符,于是將神功皇后以及她以下諸皇的年代拉長,以合卑彌呼的生活年代;《三國志》說邪馬臺王國的人“壽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這或許就是安萬侶任意拉長的根據(jù)。日本古史紀(jì)年與中國史籍相符始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純屬口頭傳聞,那時既無文字,又無歷法,怎么可能有精確的歷史紀(jì)年呢?所以,日本國內(nèi)研究日本古史的學(xué)者,關(guān)于崇峻天皇以前的歷史,寧肯相信中國正史的記載,也不輕易引證日本古史中那些傳說。

  既然安萬侶誤認(rèn)為神功皇后就是卑彌呼,而卑彌呼的都城是邪馬臺,于是神功皇后的都城也變成邪馬臺了。這樣,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歷代天皇所居的畿內(nèi)即“大和”地方,只好與九州島的邪馬臺合二而一。而中國原來稱“倭”,日本素來名“和”的這兩個字,在發(fā)音上非讀yamato不可了。日本語“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變原來的讀音,其奧秘就在這里。至于安萬侶這樣做究竟出于什么用心,那不是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