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劉翔精神的文章 關于劉翔受傷的文章(2)

如果這是一部好萊塢電影,13秒15的成績足以作為一個經(jīng)典的結(jié)尾,用以標志劉翔復出的巨大勝利。但可惜的是,一場黃金大獎賽絕非劉翔的終點,這也就意味著劉翔的復出之路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好萊塢電影,而是一部分多季演出,充滿曲折坎坷乃至峰回路轉(zhuǎn)的美劇。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13秒15,更像是一個轉(zhuǎn)向的路標。
“我會回來的”
時間閃回。
2009年的新年,注定會在劉翔的記憶力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不僅因為是在異國他鄉(xiāng)度過的,而且,因為對他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
這個新開始,標志是一場手術,一場他自己選擇的手術。
在北京奧運會因傷退賽回到上海之后,我去看望他。那是一個初秋的早晨,劉翔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享受著媽媽端來的早飯——一杯牛奶,一根油條,兩個雞蛋。
“博爾特這次牛吧?”他啃了口油條,邊嚼邊說。
我點點頭,沒說話。我很想問劉翔未來的打算,但話轉(zhuǎn)了半天,還是停在了口邊。
最終還是劉翔主動說起了這個話題。
“我的腳應該會恢復的。”他說,大概一半是為了安慰我,一半是說給他自己。
母親吉粉花適時地在一旁插科打諢稱他為“小瘸子”,我們聽了都笑起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翔家里的這種寬松氛圍,在劉翔退賽后的生活中,起了關鍵的作用。雖然家里的電視、報紙甚至交流,都避免提到“奧運”“08”等字眼兒,但大家并沒有選擇連他的傷也避諱——這雖是他們的痛處,卻也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劉學根和吉粉花的想法都很簡單,不能再跑,就退役,可以重新開始很多種人生,比如上學——吉粉花一直為劉翔練田徑而耽誤了文化課學習有些耿耿于懷,劉翔最初被挑選去體校時,她是全家族最堅定的反對者。
當然,他們首先還是要尊重劉翔自己的想法,如果劉翔希望能夠重新站回跑道,他們就盡全力支持他。
這個決定對于劉翔來說也不是輕易能做出的。
為了這個運動,他已經(jīng)付出了十余年的光陰,在大多數(shù)動員還處于剛出成績的20歲出頭的年紀,他已經(jīng)獲得了一塊奧運會金牌,這塊金牌的“含金量”之高,以至于全亞洲的田徑運動員都為他感到驕傲,隨后他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雖然之后又被打破,但至少在這個紀錄不斷攀升的過程中,他也躋身于那些不斷推動它改變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