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Fold折疊屏 春季發(fā)布會將重磅推出新品
這塊折疊異形屏的適配仍然要分為兩種場景來看,全屏和非全屏。非全屏下使用 app,這個時候 Galaxy Fold 會把頂部凸出的部分作為狀態(tài)欄使用,這種策略其實和 S10 上的挖孔屏是一樣的,電池和網絡等狀態(tài)會往左移動,應用在屏幕上完美的以 4:3 狀態(tài)呈現,我在嘗試了個人常用應用比如微博、微信、網易云音樂、抖音、嗶哩嗶哩、Chrome 瀏覽器,這些應用都能夠很好的在這塊屏幕上運行。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所有的應用都依舊使用的是手機 UI 排列方式在運行,哪怕是 Chrome 瀏覽器也沒有在頂部出現平板模式的標簽頁。而在大小近似的 iPad mini 上面 Chrome 則會以平板模式運行。同樣嗶哩嗶哩也并不會變成平板模式,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彈幕字號過大等現象,應該也是由于適配不完美的緣故。
而在全屏模式下,應用的適配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以《絕地求生:刺激戰(zhàn)場》為例,由于全屏運行時的異形屏,導致屏幕左上角攝像頭的部分會出現畫面被裁切掉的現象,「經典模式」變成了「典模式」,游戲里也看不到了左上角的「剩余」兩字。如果旋轉屏幕使用,則右下角的跳躍等按鈕也被裁切掉一大半。顯然,內側攝像頭的存在使得一個完美的平板出現了適配瑕疵。至于更多人關心的內外屏切換,則更是應用適配的重災區(qū)。對于那些已經充分做過優(yōu)化的系統(tǒng)應用,基本上內外屏的切換是迅速而無感的,在整個開關過程中應用已經迅速切換完畢。但是在使用邏輯上,從外屏切換到內屏和從內屏切換到外屏被三星認為是兩種不同邏輯的行為模式。
從外屏切換到內屏時,這個動作被三星認為是「繼續(xù)」,所以無論是在外屏打開了什么應用程序,打開折疊的內屏時都會繼續(xù)剛才的動作,哪怕應用本身不支持運行中調節(jié)大小,內屏也會以一種類似「iPad 式放大」的模式將應用以外屏比例的運行。
比如當我在外屏打開了網易云音樂,并打算使用更大的內屏去觀看 MV,不好意思,應用會以外屏的比例運行,總歸你要重啟一次應用,它們才會乖乖的撐滿整個屏幕。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割裂的,這會讓我不自覺的去預想使用單一屏幕去運行應用,開蓋繼續(xù),只存在于理想的狀態(tài)下,根據實際測試,除了系統(tǒng)應用外,只有 Google 系應用以及微博微信能夠無縫切換。
而當你合上內屏時,這時 Galaxy Fold 會認為你已經「結束」當前的工作,應用會被放置到后臺,外屏不會繼續(xù)剛才的任務而是保持鎖屏,除非你手動解鎖再繼續(xù)運行剛才的程序,如果應用不支持動態(tài)切換比例則會被提示需要重啟。總之,內外屏是兩個天地,內屏是外屏的延續(xù),外屏是內屏的終點。大屏帶來的另一個應用場景是分屏,這點在三星官方的演示視頻中已經多次提及,而實際上 Galaxy Fold 也就最多能夠讓三個應用同時分屏運行,實際上這個分屏的場景的確自由度有限,甚至在同屏運行三個應用時是無法調節(jié)彼此占據的比例的,相對而言兩個應用左右并行分屏則要更自由一些,占據的屏幕大小也能自由調節(jié)。
實際使用中我發(fā)現 Galaxy Fold 在絕大部分應用中都能夠通過右側邊緣滑出 Dock 欄,還能夠再進一步展開。在這里展示應用都是能夠支持原生分屏的應用,啟動另一個程序系統(tǒng)就會自動分屏,但是如果你現在運行的是不支持分屏的應用,那不好意思,新應用只能以窗口化的模式運行。
分屏的意義除了同時顯示更多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不同應用間的數據實現互通。在 Android 早已實現拖拽 API 的情況下,實現類似錘子 One Step 形式的使用方式已不需要再對 Android 進行魔改。通過分屏運行系統(tǒng)相冊和微信,相冊中的圖片能夠直接實現拖拽到微信發(fā)送,分屏的最大意義其實就在于此了。
不過這樣的應用實在太少了,大多數情況下我只能將相冊里的圖片拖拽到微信里,甚至不能拖拽到微博里發(fā)布,更別說那些文檔和表格了,在 Android 平板已經潰敗的當下,已經無法指望分屏拖拽的體驗會有長足進步。在整個使用過程中,我始終覺得 Galaxy Fold 似乎在哪里缺少了一點什么東西,直到我看到了 iPad mini 旁邊那支 Apple Pencil。
沒錯,Galaxy Fold 并沒有筆去完成更多精準的點擊和輔助操作,這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惜,在用過了 Galaxy Fold 之后我甚至已經開始嫌棄那臺過于「小巧」Galaxy Note 9,然而在作為「Note」方面使用,筆的存在始終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也讓 Galaxy Note 系列依然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三星 Galaxy Fold 的出現,對于已經增長日趨停滯的智能手機行業(yè)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方向。曾經,很多人認為正面無劉海無缺口的全面屏,將會為手機的硬件戰(zhàn)爭畫上休止符。為了實現正面的一整塊屏幕,各家廠商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拿出了看家本領,甚至不惜復活了滑蓋和翻蓋結構,隨之而來的形態(tài)是正反雙面和升降攝像頭。
但折疊屏的出現則向另一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讓我們意識到,一塊可翻折的屏幕,能夠讓「人們對更大顯示屏的渴望」和「大屏導致手機自身體積過大」這兩個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握手言和,現在 Galaxy Fold 的出現正是這一理念的實體化,也是三星想要對外展現自己核心技術力的產物。更重要的是,折疊屏技術的正式商用,勢必會逐漸滲透到整個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旧现灰菐聊坏脑O備,都可以在可折疊屏幕的基礎上,拋開原有的體積和結構的桎梏,探索新的形態(tài)。這遠比單純在智能手機上推廣要有價值得多。
當然,回歸到產品自身上,三星 Galaxy Fold 固然有亮點,比如說它的鉸鏈設計,以及內外屏兩種形態(tài)的切換;但同時也存在著像應用適配不足、厚度過厚等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點。在這樣優(yōu)缺點都十分明顯的情況下,想要說服消費者花上萬元入手一款新設備,并不是一件易事。何況,貴也不是唯一的問題,折疊屏在使用中的高頻次開合是否會縮短其使用壽命,屏幕本身是否足夠耐刮花劃傷,我們在短時間的體驗中尚未可知。
最后,我們仍然要為「想購買一款折疊屏手機」這一動機找到足夠充分的理由,除了「看起來很酷」的未來感之外,我們需要一些實打實的能夠形成碾壓級的優(yōu)勢。這不僅關系著某款折疊屏手機能賣得怎么樣,更關系著折疊屏手機能否成為除了直板手機、平板電腦乃至是筆記本電腦之外的一個新品類。而要回答這個問題,三星僅靠現在的 Galaxy Fold 還不夠,顯然還要沉下來持續(xù)迭代數年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