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

浩沙關閉160家門店 健身行業(yè)巨頭面臨經營危機

2019-06-26 11:42:46來源:新浪網

  轉型路口

  當前,傳統健身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一方面,年卡費用逐漸降低,私教課程體驗較差,行業(yè)口碑越來越差,陷入惡性循環(huán);另一方面,整個中國健身市場仍在快速增長。

  清流資本陳耘認為,傳統健身房模式同質化嚴重,導致惡意的價格戰(zhàn)。三體運動《2018健身房生存白皮書》指出,中國健身行業(yè)市場前景巨大,但始終沒有出現超級連鎖品牌。營業(yè)額最高的一兆韋德不到20億元,門店數量最多的金吉鳥也不過400多家。

  “傳統健身俱樂部多年沒有誕生一家上市公司,根本原因是絕大多數都在虧損。”樂客運動創(chuàng)始人兼CEO韓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通過與健身俱樂部負責人溝通,我發(fā)現幾乎所有健身俱樂部按照現金流計算是盈利的,按照權責發(fā)生制計算只有一兩家在賺錢,那就是商業(yè)模式存在問題。”

  韓偉認為,美國健身房是做正向利潤,而中國健身房是做逆向利潤。正向利潤是提供多少服務賺多少利潤,賣得越多賺得越多;逆向利潤是賣給消費者一大堆預付卡,通過“指望你不來”來賺錢。在韓偉看來,逆向市場鏈條注定走不通,最終會被消費者拋棄。

  美國這樣的成熟健身市場,已發(fā)展出多元化的付費模式。比如面積大于1萬平方米的大型休閑綜合體Life time fitness,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面向高端人士的中型俱樂部Equinox,主打高會員費的器械+私教結合的解決方案。同樣面積的平價健身房Planet Fitness,主打低客單的小白群體;面積幾百平方米的小型精品俱樂部,以團課為主,或專注于單項目的工作室,例如SoulCycle等。

  而在中國健身市場,隨著健身工作室和互聯網健身房等小型健身房出現,未來將與大型連鎖健身俱樂部,迎來多種業(yè)態(tài)并存的局面。

  從2015年開始,小而美的健身工作室開始出現。這些健身工作室雖然面積相對較小,只有兩三個專業(yè)教練,但往往都各有特色,有的練瑜伽、有的練團操等。“健身工作室同質化很嚴重,運營資金同樣十分脆弱。大多健身工作室由健身教練創(chuàng)辦,他們的運營管理能力存在不足,所以健身工作室很少連鎖超過10家。” 韓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同期,也有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加入到健身房創(chuàng)業(yè)。2014年,劉舒婷在深圳投放兩個按次收費的健身艙引起圈內外轟動——50平方米左右場地,健身器材俱全,一小時收費50元。這是一種新的健身形態(tài)和付費模式。

  2015年,在美國定居多年的韓偉回到杭州創(chuàng)業(yè),曾任阿里高管的他有著深厚的阿里背景,十分強調阿里的平臺意識和新零售概念。不同于超級猩猩打法,韓偉通過密集鋪設小型健身房建立平臺。目前,樂刻已經擴展到全國近500家店。

  此外,主導精品健身房的Shape加入戰(zhàn)場,創(chuàng)始人曾翔擁有北大與沃頓商學院的背景,曾擔任李寧跑步事業(yè)部總經理。Shape將傳統健身房不太重視的團操當做主要模式,店鋪形式從“便利店”模式的200~300平方米的單體操房到400~500平方米的綜合多操房皆有覆蓋。

  作為傳統健身俱樂部的代表,吳承翰對互聯網健身房持觀望態(tài)度。他認為,現在所謂的互聯網健身房拿不出一個比較良性的財務模型,如果他們融不到資也會倒閉。傳統健身俱樂部用自有資金開店,互聯網健身房的現金流依舊不夠,只能拿資本的錢去燒。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不同形態(tài)的健身房正不斷沖擊著傳統健身房。在唐歡看來,健身房倒閉潮的冬天,是健身內容的春天。未來,無論大型還是小型的健身房,健身內容和健身服務會成為下半場的爭奪焦點。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顯鋒為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