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

中國外賣用戶超3億 全國每天送出外賣超千萬份(3)

2019-08-27 11:44:48來源:中華網(wǎng)

  看材質:

  砂鍋、瓷盤等材質的包裝越來越多出現(xiàn),但消費者對多次利用存疑慮

  隨著外賣行業(yè)的發(fā)展,商家開始在餐盒包裝上做改良。

  在上海工作的白領羅茂林最近點了一次撈飯,單價不到30元,送到后發(fā)現(xiàn)竟然是砂鍋包裝。在外賣平臺上查詢這家主打食補撈飯的店,頁面上詳細介紹了選用砂鍋包裝的原因。商家稱,一方面,土燒的容器可以無害降解,更環(huán)保;另一方面,避免高溫熬制的滾湯倒入塑料包裝可能導致的食物不安全。同時,商家還特別標明“商品不額外收取包裝費”。

  點餐時,這家店在外賣平臺上顯示的包裝費的確只有2元。但作為消費者,羅茂林卻有不一樣的看法:“羊毛出在羊身上,砂鍋的價錢也得折進餐費里。”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商家入駐平臺確認包裝價格時,需要拍攝餐食的圖片,然后選擇是否需要單獨的餐盒,若需要,平臺系統(tǒng)會顯示不同的價格選項,目前一個包裝價格大多在1-2元。若商家選用的包裝價值超出平臺顯示的價格,在用戶端也不會有所顯示,但“商家總不會做虧本生意”。

  在采訪中,不少消費者表示收到過砂鍋、瓷盤、玻璃瓶等材質包裝的外賣,因為看起來價值更高、屬于反復利用類容器,有的還跟商家確認是否需要回收,有的則認為棄之可惜,但長期使用也不放心。

  在北京一家律所工作的申啟慧發(fā)現(xiàn),包裝的“豪華”程度和外賣價格直接相關。如果是海參、鮑魚等價格相對較高的食品,一般會用砂鍋或玻璃質地的容器,餐具也是鐵質的,看起來質感更好。但因為這些餐具容易破裂,所以外面會加防震包裝或用質地較硬的卡紙嚴實包裹,這樣一來,又增加了額外的包裝材料。不少消費者表示,這些餐具使用一次未免浪費,但即便當時留下來二次使用,時間稍長也往往就扔掉了,“畢竟不是自己買的,不放心”。

  的確有外賣員再次造訪回收餐具的情況,但屬于少數(shù)。廣州白領錢榛曾點過某品牌火鍋店的外賣,迎來的是包送全套服務的外賣小哥。只見外賣員背著一個大箱子上門,里面不僅有盛放火鍋食材的餐盒和餐具,還有鍋、電磁爐、排插和塑料桌布。“一進門外賣小哥就幫著把塑料桌布鋪好,吃完火鍋后,只需要把鍋、電磁爐、餐盒等所有東西裝進箱子放到門口,外賣小哥會按照提前預約好的時間來回收。”對于這樣的一次外賣服務,所有商品均標注“不額外收取包裝費”,但提供給顧客的鍋具、爐具會收取50元的使用、回收和清洗費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