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物保護協會呼吁建寵物隔離制度 不應打著防疫的旗號而傷害“家人”
11月13日深夜,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qū)西市街道防疫指揮部就金鳳花園小區(qū)“寵物狗被撲殺”一事發(fā)布情況通報,但圍繞此事展開的爭議并未停歇。
11月15日早間,@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 發(fā)文稱,近日,上饒寵物狗被撲殺事件引發(fā)廣大微博愛心網友關注,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支持并呼吁建立全國性的寵物隔離制度:生命面前人與動物都應受到平等對待,相關部門應建立全國性的寵物隔離制度;隨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寵物已不單單是一個小動物,而是人類的伴侶、精神的寄托,不應打著防疫的旗號而傷害“家人”;如果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小生命都能下毒手,還談何人道主義 ,面對同樣的情景,我們都應學學成都防疫人員給隔離貓咪送罐頭測核酸。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溫柔以待,用愛守護每一個生靈!
11月15日,微信公號“央視網”評論文章指出,雖然政府和居民有盡快戰(zhàn)勝疫情的共識基礎,但是缺乏對“寵物怎么辦”新興問題的共識。特別是“寵物本無事、先行撲殺之”的做法,顯得師出無名,疏忽居民情緒,增添社會成本,因此,需要進一步審視。文章認為,當下,種種針對寵物的問題,也不能簡單歸因為個別執(zhí)法者的粗鄙。在這樣一個新社會問題面前,不同人群的理解,細分法律的滯后,治理方式的剛性,醫(yī)學領域的欠缺,倫理層面的阻滯,都折射出多維度、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一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文明的程度,相信隨著理解的深入、治理的進步、技術的升級,人與動物會更加和諧相處,公眾和監(jiān)管更將相向而行。
《每日新報》評論指出,疫情防控責任重大,但防疫工作必須尊重科學和依法保障公眾的切身權益。事實上,疫情期間,居民需要集中隔離,如何處置家中寵物方面,多地已有成熟和科學人性化的操作可供借鑒。有的是居民轉至酒店集中隔離時,可以攜帶寵物一同前往;有的是征得業(yè)主同意后,進行上門收集、檢測,然后轉運至第三方專業(yè)機構進行寄養(yǎng);有的為了妥善照料居民家中的寵物,當地工作人員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輪流上門喂養(yǎng)留守寵物。各地防控資源和環(huán)境情況可能有很多不同,因地制宜做法可以有異,然而,這種不經主人同意,就簡單粗暴打死寵物,或“進行了無害化處置”的做法,都是萬萬要不得的。
信州區(qū)西市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此前通報稱,通過網絡反映情況的網民所在小區(qū)為防疫封控區(qū),需對居家環(huán)境進行全面消殺。社區(qū)要求居民前往集中隔離點時不鎖門,當防疫人員上門消殺時,發(fā)現其家門已鎖。工作人員隨即聯系轄區(qū)民警,在民警的見證下,開門進行消殺。但現場工作人員在未與該網民進行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將寵物狗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目前西市街道辦已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調離相應崗位,并責令向當事人誠懇道歉,已取得該網民的諒解,同時,該群眾對疫情期間防控措施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