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

90后農民工研究海德格爾走紅 每天堅持閱讀兩三個小時

2021-11-24 15:33:44來源:四海網綜合

  農民工陳直因為一篇求助帖“火”了。

  11月初,因為想出版自己翻譯的理查德·波爾特的哲學專著《海德格爾導論》,他在網絡發(fā)帖詢問哲學著作是否有出版可能,因為其農民工的身份,引發(fā)了一場關于農民工和關于哲學的討論。

��ѧ.jpg

  陳直確實是一位農民工,但又“不像農民工”。2009年,他從一所二本大學退學后,先后到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多個地方打工,修過機器、搬過貨物,也曾在流水線上組裝iPad屏幕。

  同時,他鉆研哲學,重新學習英文,翻譯哲學專著,在繁重的打工生活中,每天堅持閱讀兩三個小時,為了擺脫生活困境和童年陰影,帶著存有1200多本電子書的kindle四處漂泊。

  意外被關注之后,他感到惶恐。面對潛在的“走紅”機會,他決定不再接受媒體采訪,避開人群的注視,找回讀海德格爾時的“力量感”。

  求助帖

  11月初,在“海德格爾”豆瓣小組中,一則標題為“我是農民工,請問要如何才能入讀大學”的求助帖“火”了。發(fā)帖者陳直稱,自己是一個農民工,翻譯了理查德·波爾特的《海德格爾導論》,想求助網友幫忙聯系出版社,看是否有出版可能,以作為“同等學力”的證明申請入讀大學。

  ↑一邊是哲學,一邊是生活。

  “海德格爾小組”成立于2006年3月3日,截至目前共有18587名組員,557個帖子。相較于那些有數十萬組員、單帖討論動輒上千的八卦小組,“海德格爾”顯得較為安靜。陳直的“求助帖”,是小組內唯一留言過百的帖子。

  在帖子的評論區(qū),有網友直言,出版哲學書譯本的希望十分渺茫;有網友建議眾籌協(xié)助陳直出版譯作;也有網友說自己的經歷與陳直相似,雖然成功進入大學攻讀研究生,卻發(fā)現“大學在今天并沒有鉆研學習的人”,“和想象中差別太大,覺得有點后悔”。

  11月8日,陳直更新帖子,表示通過網友們的建議,自己明白了“出版”和“以同等學力”入讀大學并非曾經想象的那樣簡單,目前已放棄了之前的打算,感謝網友們的幫助,并將帖子更名為“此帖意義已經完成”。

  讓陳直沒想到的是,這篇求助帖引起了一場“風波”。先是網友質疑他的陳述,認為他是“騙子”:一個農民工,怎么可能做到翻譯出英文哲學專著、說出如此得體的語言?隨后,媒體記者們循跡而來,試圖挖掘“農民工”與“海德格爾”這兩個詞匯背后的故事。

  11月19日,有媒體以“自述體”的形式發(fā)表了陳直的故事。很快,文章刷屏,閱讀量突破10萬+。轉發(fā)這篇文章的,不乏大學教授、知名律師、雜志主編和頂尖高校博士。他們寫下長長的評語,表達對陳直、農民工與哲學,還有“應該怎樣報道農民工與哲學”的看法。

  評語中,時?梢“龐氏**”“悲壯”“審美化”“浪漫化”等詞匯。一名哲學博士讀完陳直的故事,寫下一段論文式的文字,認為這再次印證了海德格爾對馬克思的評價,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比其他歷史學優(yōu)越”。

  ↑農民工陳直思考海德格爾為輿論場提供了新的話題。

  也有媒體發(fā)布長評《為什么不承認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太不正常的事》,標題與此前媒體文章標題《一個農民工思考海爾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針鋒相對。

  與此同時,一些網友針對文章的幾處細節(jié),認為陳直“對妻兒不夠好”,“不好好干活去讀哲學”。有人留言甚至私信陳直,進行責備。“我越來越對采訪感到惶恐,因為有不少人在罵我了,”陳直對紅星新聞記者說,“可能會有越來越多人罵我,我無法承擔這種后果。”

  就這樣,因為一場求助帖“風波”,“不喜歡人群”的陳直,被暫時地拋向了人群中。

  “自述體”報道發(fā)布后的第三天,陳直試圖用一則“解釋帖”將這片突如其來的噪音擋在生活之外。帖子里,陳直表示,接受多家媒體的采訪后,他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公眾”與“私人”之間應當存在明確的邊界。由于擔心個人隱私會被越來越多的記者“挖掘”出來,且認為自己其實不適合接受媒體的采訪,因此,未來將不再接受更多媒體的采訪。

  這條帖子的下面,網友依然熱情地回復、討論,表達或支持,或譴責的態(tài)度。然而,與之前的求助帖不同,陳直回復了一位網友關于“信任”的留言后,便不再回復其他網友的評論。

  農民工

  陳直對得體的語言表達有顯而易見的執(zhí)著。他很少寫長長的、不帶一個逗號的句子,但常用括號進行補充說明,用雙引號強調某個詞語的意思在語境中已發(fā)生了改變。他很少使用語氣詞,不會試圖用“哈哈”調節(jié)氣氛,從不使用網絡流行語,不會說出帶攻擊性的話。

  他常常用“撤回”功能修正自己所說的句子,盡管有時修改后的句子與原句僅有一字之差。當記者指出這一習慣時,他解釋道,“我怕被誤解,所以我寧愿用文字,而不是電話什么的,因為說話一旦說出去就改不了。”其實,并非只有面對記者時才如此,他對任何人都一樣。

  幾天前,有網友給陳直留言,“感覺你不像農民工”。他回復道,“文字上確實不像,但是我的確是以此工作的。”其實“不像農民工”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陳直的第一印象,因為從想法、表達和生活方式來看,他確實和大家理解的農民工不一樣。

  陳直1990年出生,2008年考入一所二本大學的數學專業(yè)。據他說,入學一年,因為對專業(yè)不感興趣,分數不好,加上家里經濟困難,他選擇了接受學校的勸退。隨后,他開始四處漂泊、打工。

  離開學校這12年,陳直從江西出發(fā),先后去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的多個城市打工。很多時候,他會在街頭尋找短期工招聘廣告,根據廣告上的電話和地址,接下一份以小時結算工資的活,不久之后又離開。他曾修過機器、搬過貨物,也曾在流水線上組裝iPad屏幕,每個月賺取四五千元,勉強夠維持生活。

  剛開始,他每去一個城市,就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看書。后來,高強度且不穩(wěn)定的工作,讓頻繁地跑圖書館成為一種奢侈。2013年,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他花388元買了第一臺kindle。2018年,這臺kindle遺失了,他又花200多元,買了一臺二手kindle,現在這臺kindle里存著1200多本書。

  陳直還會將一些在kindle讀不了的書存在電腦上。他電腦中有一個名為HeideggerProperties的文件夾,3.21G,包含460個文件。“海德格爾的二手文獻可以說汗牛充棟,你終其一生都讀不完。”陳直說,目前為止,他估計完整通讀的書大約有幾百本,加上那些沒有通篇閱讀的,可能有一兩千本。

  ↑陳直的電腦上,有一個名為HeideggerProperties的文件夾。

  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哲學,陳直說不清。后來他回想,10歲左右,他會問自己“死亡意味著什么?”可是當時除了新華字典,他沒有任何書籍可以查閱。后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類似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多。“像‘死亡意味著什么’這樣的問題說不上‘解決’了,從一個問題中會衍生出新的問題。”

  在短暫的大學時光里,雖然對專業(yè)不感興趣,但他經常去圖書館。“那里有些哲學書,比如《西方哲學史》《哲學概論》之類的。當時讀了這些作品,一方面有些看不懂,一方面很驚奇,感覺找到了另一個世界。”陳直說。

  為了看懂外文文獻,更好地學習哲學,他甚至重新開始學習英語。“我主要是通過閱讀英文書籍來學英語的,”陳直說,他愛讀英文的歷史小說與傳記,這類作品他讀了100來本,其中最喜歡賽珍珠的《大地》和鄺麗莎的《雪花秘扇》,另外還有小說RedeemingLove(《誰可以這樣愛我》),他更喜歡將這本書的名字翻譯為“救贖的愛”。

  陳直說,小說的情節(jié)性、故事性很強,常常吸引他將書從頭到尾讀完,或是讀到深夜。“《雪花秘扇》極好地講述了清朝女人的困難處境;《大地》是賽珍珠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作品,它刻畫了清末民初中國農民的災難性遭遇;《救贖的愛》敘述了真正偉大的愛。”他表示,閱讀這些書籍,與其說是有“共鳴”,不如說是可以“共情”。

  哲學方面,除了海德格爾,他還喜歡克爾凱郭爾、尼采、康德、黑格爾、胡塞爾等哲學家。此外,他也在人類學上花了些時間,比如列為·施特勞斯的《野性的思維》,佛雷澤的《金枝》,以及費孝通等主流人類學家的作品。

  家庭

  這些年,陳直從未停止閱讀。他常常早晨8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回家后,從晚上9點左右開始讀書,每天能看兩三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會看到凌晨1點。

  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和“工友”們打交道。他不會抽煙,也沒法和他們一起聊游戲和女人。他不太喜歡那些“日常性的話題”,覺得“沒什么好說的,厭煩那些事情”。

  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感到自己“被排斥、被孤立”,總是“不合群”。陳直把性格內向、不會和人打交道這歸結為自己至今尚未找到一份穩(wěn)定工作的主要原因。“可能你沒有看過這樣的事情,但這樣的人很多。所有‘不合群’的人都是差不多的。”陳直說。

  這種孤獨感在童年時代已然萌發(fā)。在陳直記憶中,小時候家庭氛圍總是很壓抑。一家人臉上很少有笑容,“每天擺著黑臉。”放學后,他要做家務、做農活,玩對他來說始終是一種奢侈品。“如果我‘玩’,我會有負罪感。”壓抑的影子一直延續(xù)至今。陳直坦言,即使是與記者談話,也會讓他產生一些“負罪感”。

  陳直的父親是一名貨車司機,對妻兒時常拳腳相向。但比挨打更令陳直痛苦的,是父親的語言暴力。“他一旦心情不好,只要看見我,就會野蠻地罵我。有一次我洗個頭,他大罵我:‘你神經病!洗什么頭!’”

  還有一次,陳直的父親突然拿著一張英文的藥品說明書,讓陳直翻譯給他聽。那時,陳直上初一,剛開始學英語。他告訴父親,自己翻譯不出來,父親便破口大罵“你怎么不去死。∵@點都不懂!別讀什么書了!”那次經歷,陳直永遠無法忘記。“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被他認可,因為我是無法被他認可的。”陳直說。

  2020年,陳直通過相親認識了劉纓,二人結為夫妻。劉纓同樣來自農村,與陳直是“老鄉(xiāng)”。她曾在一所中專院校學習護理專業(yè),畢業(yè)后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成為一名護士,如今來到陳直曾待過的工廠,成為一名工人。

  劉纓記得,第一次見到陳直時,看到他很安靜地坐在角落里,不太愛講話,看起來性格比較內向。后來“相中”陳直,主要是覺得他比較老實本分。結婚至今,劉纓認為,陳直對雙方的父母都很孝順,對自己也很體貼。

  在新的家庭里,陳直試圖斬斷過去的陰影。極力避免變成父親那樣的人,已成為了陳直的一種本能反應。他時常會反思自己,是否對妻子有過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劉纓說,陳直也會有生氣的時候。他生氣時的表現,就是加重說話的語氣,但不會出口傷人。

  生活中,夫妻二人輪流做飯、做家務。劉纓口味較清淡,而陳直喜歡吃辣。因此夫妻二人會做一些不辣的菜,陳直再在自己的那份里面淋上辣椒醬。如今,由于夫妻二人工作忙碌,房屋空間狹小,他們把兒子送回老家,由陳直的母親照顧。

  陳直是誰?他從哪里來?會走向哪里去?這些問題至今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喧鬧的公眾,陳直更愿意將自己的心事和那些瑣碎的故事,在飯桌上向自己的妻子訴說。

  對于陳直鉆研哲學這件事,劉纓是支持的。在她看來,陳直不是整天都搞哲學,只是每天花兩三個小時而已,“不然的話,僅憑我一個人,也無法負擔生活壓力”。劉纓說,哲學方面遇到了瓶頸,陳直會表現得有些急躁,在屋子里走來走去。“看他這個樣子,我會問他是怎么回事。他會和我說,我就在一旁靜靜地聽。”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Tags:兩三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