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首日體驗:無5G套餐封頂300M
后續(xù)的幾個月中,5G的鋪設范圍進一步加大,僅從筆者所處的北京地區(qū)來說,逐漸已經對轄區(qū)內的大部分區(qū)域實現(xiàn)了5G信號的覆蓋。
雖然這其中大多仍然是看得見用不上的“假5G”信號,但筆者一直相信,待5G正式商用時這些基站將會同步開啟讓北京也擁有可以媲美韓國首爾的5G體驗。
終于等到了11月1日,在5G正式商用的第一天,我們也興沖沖的地拿上5G手機在公司周邊的5G覆蓋點開啟了速度測試。
在5G試商用的幾個月中,公司辦公室里已經逐漸有了5G信號,在開啟測試的時候,我們第一站自然也從這里開始“走起”。
5G室內測試,幾乎到不到4G水準36.4Mbps下載,11.7Mbps上傳。不到4G水準的“5G”表現(xiàn)給我們來了一次First blood。
不過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們并不灰心,畢竟對于5G來說室內的覆蓋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更何況原本公司內部本身4G的速率也不是很理想,能顯示5G已經算是不錯了,還是邁開腿去室外測測吧。
5G室外測試表現(xiàn)剛剛到樓下的速度,逼近300Mbps的表現(xiàn)讓我們心中一喜,看來正式商用確實讓運營商開啟了基站的5G速度。
雖然對比試商用階段測試出的600Mbps乃至900Mbps尚且有很大差距,但已經真真正正的實現(xiàn)了高于4G的表現(xiàn),會不會多試幾處,高速率就能出現(xiàn)了呢?
多輪的測試,穩(wěn)如老狗的表現(xiàn)接著……距離公司500米、1公里、2公里的多輪測試后,我們卻發(fā)覺有點不一樣,網絡速度一路290+Mbps,堪稱“穩(wěn)如老狗”。
根據以往的測速經驗,這樣的穩(wěn)定似乎并不太正常,仿佛是遇到了什么門檻,無論如何也越不過300Mbps這道天塹了。
這時經過同事提醒,發(fā)現(xiàn)我們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還并不是真正的5G用戶”。
此前試商用期間,我們的測試手機號是聯(lián)通辦理的5G體驗包,體驗包的有效期到今年12月31日。
但到了5G正式商用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真正辦理運營商的5G套餐。
根據中國聯(lián)通的5G套餐說明-未訂購5g服務的聯(lián)通用戶可使用最高300Mbps速率,也就是我們這樣的非5G用戶,在5G網絡中會被限速,這也是導致我們測試速度上不去的真正“門檻”。
當然,即便是你訂購了5G套餐,也仍然會受到速率的限制,根據資費的不同能解鎖的網速也是各不相同。
以聯(lián)通為例,129、159及199元的三檔5G套餐,速率限制為500Mbps,而299、399及599元等更“高端”的5G套餐才可以享受到1000Mbps的速率。
看到這里也許不少用戶已經各種開噴了。不過盡管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體驗確實不爽,但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作法也無可厚非。
畢竟做運營商并不是做慈善,而且5G也并非是什么福利,按用戶群體區(qū)分定價本身無可厚非。
換個角度說,如果不設置一定的門檻,用戶蜂擁而至體驗5G,那么超高負載的基站將很難保證用戶們的5G體驗。
在現(xiàn)階段,5G建設以及體驗其實還并不成熟,因此對于用戶來說,如果對更高速的網絡有切實需求,那么可以考慮辦理高檔位的5G套餐。
而對于絕大部分用戶來說,高資費以及高單價的終端設備將注定成為一個門檻,保持觀望、待其成熟其實是個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