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吳貽弓逝世 吳貽弓個人資料代表作品介紹
本是闔家團圓的中秋假期,人們卻在不舍中送別一位天真而深情的電影人。9月14日上午,中國第四代導演、中國文聯(lián)原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原主席吳貽弓在上海辭世。猶記《巴山夜雨》中流淌的詩意,猶記《城南舊事》里淡淡的鄉(xiāng)愁,這一刻,長亭外,古道邊,一曲《送別》只為他唱。
中國電影里獨樹一幟的存在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戰(zhàn)火紛飛的重慶,伯父因此為其取名“貽弓”,“貽”為“收藏”,“弓”乃兵器,“貽弓”意寓“刀槍入庫,天下太平”。1948年,隨父母遷居上海,在父親的影響下,少年吳貽弓走進了光影的世界。1956年,18歲的吳貽弓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這所新建的高等學府第一屆導演系的大學生。1960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回上海,進入當時名噪海內(nèi)外的海燕電影制片廠。從導演助理做起,吳貽弓拼命地工作和學習,為一生的電影導演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吳貽弓的名字,與改革開放后國產(chǎn)電影的跨越式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1980年,由吳永剛總導演、吳貽弓導演的《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這是吳貽弓完成的第一部長片,詩意的故事里有迷惘,也有光芒。1983年,吳貽弓執(zhí)導的《城南舊事》大獲成功,這部改編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電影,在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中斬獲多個獎項,還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在國內(nèi)賣出115個拷貝,相當于收進80多萬元票房,在1980年代蔚為可觀。
在導演手記里,吳貽弓用十個字奠定了這部影片的基調(diào):“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多年后談起《城南舊事》,吳貽弓說:“那是屬于20世紀80年代的深情。”他將其視為一個時代對電影美學重塑的“典型”:“三段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人物構(gòu)成的毫無聯(lián)系的故事,是保留原小說的分段式結(jié)構(gòu),還是打散后重新交織?我們抓住了‘每一段故事的結(jié)尾,里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這種情緒積累構(gòu)成特殊的味道。”他坦言,“也沒有過多地想怎樣去感染觀眾,只是想著如何把我十分摯愛和同情的這幾個人物誠實地呈現(xiàn)出來。”正因為此,他們?yōu)橹袊娪笆妨粝铝艘欢螠厝崃魈实膭e致影像。
吳貽弓的電影在中國電影里是獨樹一幟的存在。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評價,吳貽弓在電影創(chuàng)作上堪稱是“我們的一面旗幟”,其獨特的抒情敘事風格影響深遠。同屬“第四代”導演的宋崇回憶:“我們當時上海這些人大多讀的是電影專科學校,特點是繼承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加蘇聯(lián)電影的傳統(tǒng)。吳貽弓帶來北京電影學院的新風,當時他們所倡導的電影語言的現(xiàn)代化,是中國新浪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