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wǎng) > 生活百科

李寧拯救李寧 站在時代潮流中打破國產(chǎn)體育品牌刻板印象

2020-01-21 20:48:58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新浪

  渠道復興

  “我恰恰覺得李寧公司在設計方面的投入是最大的,當然我對產(chǎn)品團隊偶爾也有意見,譬如我有時會覺得他們效率不高。因為我是做運營管理的,要看市場反饋,以前我曾覺得設計的一些產(chǎn)品天馬行空不接地氣,結果這次反而成功了。”李寧公司COO楊海威告知《中國企業(yè)家》。

  與洪玉儒感性、開放的性格不同,長期與經(jīng)營數(shù)字打交道的楊海威更加沉穩(wěn),在李寧現(xiàn)階段的管理團隊中,楊海威更像一個“商人”。有李寧員工曾告訴《中國企業(yè)家》,“楊海威是管理者中最仔細的一位。”2015年前后,李寧提拔一撥高管,楊海威也在其中,在他看來,李寧對每一位員工都給予了最大的包容。

  “他對員工有充分的信任,但是只要看到一些問題就會很尖銳地指出,在很多環(huán)節(jié)中我們也有激烈的討論,他比我更愿意打破常規(guī),我總是想先‘穩(wěn)一穩(wěn)’。”楊海威說。

  而在眾多“激烈的討論”中,對“中國李寧”渠道的規(guī)劃讓楊海威尤為深刻。

  “起初我對‘中國李寧’是抱著實驗的心態(tài),畢竟是第一次做,我總想等市場有真實的反饋后再視情況推進。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李寧突然給我發(fā)微信,督促我要高效地將‘中國李寧’做出亮點。他說‘中國李寧’不能是一個可上、可下的項目,這也讓我最終堅定了決心,從后期實際的業(yè)務層面來看,董事長當時的提醒也非常重要。”

  在“中國李寧”登上紐約時裝周后,楊海威率先帶領團隊在一線城市開設了很多快閃店,其中,三里屯的“NING SPACE”創(chuàng)造了銷售奇跡。僅國慶當月,這個快閃店就達到了四五百萬的銷售額,成為太古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李寧公司的整個銷售渠道中,對‘中國李寧’的定位就是運動時尚,直接對標耐克和阿迪的‘三葉草’。”楊海威告訴《中國企業(yè)家》,從市場反饋看,“中國李寧”對李寧主品牌的帶動效果也非常明顯。

  2019年,“中國李寧”成為很多購物中心最受歡迎的品牌,這一點讓楊海威頗感驕傲。有業(yè)內人士甚至告訴《中國企業(yè)家》,“中國李寧”的很多門店店效比耐克及阿迪的“三葉草”還高。在走訪的過程中,記者也發(fā)現(xiàn),一些“中國李寧”的門店比阿迪、耐克的還要大、位置還要好。“‘中國李寧’應該想辦法全面趕超他們。”上述人士表示。

  “中國李寧”究竟給李寧公司帶來了什么?客觀來看,更多是對李寧本品牌的升級。這類似海瀾之家(7.690,-0.14,-1.79%)更換林更新作為代言人,直接從觀感上提升了品牌形象,而對于國產(chǎn)品牌而言,常年抄襲、土味的設計成為品牌力薄弱的直接原因。

  但盡管“中國李寧”效果顯著,包括楊海威在內,李寧公司上下依然對“時尚潮牌”表現(xiàn)出一種極大的“克制”。這或許與2012年后的那一波庫存危機有關。

  楊海威2000年加入李寧公司,從一線銷售做起,也經(jīng)歷了李寧那段最難的時刻。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所有人都認為中國體育可以一飛沖天,卻忽視了周期性的影響。一般而言,全行業(yè)會在奧運會前期呈現(xiàn)增長,奧運會當年爆發(fā),在后期會有收縮。但在彼時,不僅是李寧等國內品牌,耐克、阿迪也深陷盲目的樂觀之中。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李寧的門店達到5000家,2011年快速上漲到8000家,但李寧在此前接受《中國企業(yè)家》采訪時,依然強調李寧公司當時的開店速度僅處于全行業(yè)的中等水平。從往日的報道看,在那段最瘋狂的時期,一條縣級街道,同一個品牌就會有5~6家門店。

  2010年,整個行業(yè)的增長出現(xiàn)停滯,各品牌的庫存數(shù)字也呈指數(shù)***般增長。而李寧也因為此前盲目擁抱90后,追求所謂的“年輕化”,情況更為嚴重。2012年之后,李寧的大好形勢徹底逆轉。同年,私募基金TPG(德太投資)宣布投資李寧,并派駐代表金珍君任執(zhí)行董事,投入14億~18億進行“渠道復興”計劃。而在這個為期三年的復興計劃中,楊海威成為主要執(zhí)行人。

  “清庫存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折價回收貨品,這應該是和經(jīng)銷商談判最困難的階段。”楊海威告訴《中國企業(yè)家》。

  “經(jīng)銷商這個東西十塊錢買的,你現(xiàn)在收回來只給我五塊或是三塊,這不直接讓他賠錢嗎?但如果全價收回對李寧公司又特別不公平,畢竟很多商品已積壓數(shù)年,早已不是新貨。”

  此外讓楊海威頭疼的,是巨大庫存背后高額的應收賬款,庫存回收后更難的是變現(xiàn)售賣。

  據(jù)悉,2012年到2014年,李寧的應收賬款達到30億。在楊海威看來,與經(jīng)銷商溝通回收產(chǎn)品價格之時,部分人并不能理解他的苦衷。當然對于零售企業(yè)而言,銷售團隊最難做的就是與經(jīng)銷商利益關系的博弈。

  “大家合作這么多年,都交織在一起,談到錢的時候都覺得難為情,再加上當時TPG團隊不了解中國國情,在和客戶溝通的時候讓他們覺得和李寧合作不要再談感情了,沒有顧及到大家的感受。其次,當時現(xiàn)有的管理團隊能不能一直存在還不一定,這也導致我們和經(jīng)銷商的關系很微妙,所有人壓力都很大。”楊海威說。

  劉國忠是李寧的經(jīng)銷商,田徑運動員出身,1992年底開始與李寧公司合作,李寧在山東省85%的生意都要過其手。

  據(jù)劉國忠介紹,李寧的市場渠道共分為經(jīng)銷商、分銷商兩個層級,在經(jīng)銷商層級,又根據(jù)銷售規(guī)模的不同劃分為4個級別,劉國忠當然是最高級別的“KA客戶”。而對于2012年的那場庫存危機,劉國忠同樣記憶深刻。

  “以前都是高歌猛進,2008年之后開始出現(xiàn)庫存積壓,2012年我大概有價值(按吊牌價計算)7.5個億的庫存賣不出去,在此前,我每年的訂貨價值接近12個億,高額的庫存也是在幾年內累積的。”劉國忠的經(jīng)歷是那個階段整體經(jīng)銷商的縮影,也正是在庫存累計最高的時期,楊海威找到劉國忠。

  “當時大家看得都很清楚,縱使成本收不回來,這部分庫存也必須切掉,不然誰都活不下去。”劉國忠告訴記者,楊海威首先是制定了一個策略,李寧公司拿出一部分錢讓他清貨,雙方共同承擔損失。與此同時,李寧公司也是“兩條腿走路”,對于回收的貨品,利用特賣場、電商或是單獨租賃的場所打折促銷;同時開發(fā)更有設計感、更有價值的新品,對于這部分新品,李寧公司要求經(jīng)銷商絕對正價出售,以保證品牌得以延續(xù)。

  在劉國忠的印象里,自己的庫存大概用了3年的時間才清理干凈,極少數(shù)的經(jīng)銷商近兩年才被李寧公司拉出深淵。在渠道復興的期間內,也有很多效益不好的經(jīng)銷商對李寧品牌失去了信心,在清理庫存后選擇了關店。

  正向考慮,李寧公司的經(jīng)銷商團隊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分化,保留了長期合作、愿意配合的優(yōu)質客戶,關閉了大量低效率的門店。

  從知情人士提供的數(shù)據(jù)來看,在2012年~2014年期間,李寧累計關閉門店4500家,主要集中在低線市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惡意抵抗的事件,我們在盡可能照顧大家感受的同時,也不排除用法律渠道解決問題,這讓所有人看到了李寧公司的決心。”

  實際上包括劉國忠在內,大部分的經(jīng)銷商已與李寧公司形成了休戚與共的關系。

  “在渠道復興計劃推出后,李寧先是對全國經(jīng)銷商都走訪了一遍,我這個地方他來了兩次,我想90%的經(jīng)銷商都是這樣的心態(tài),只要你李寧揮一揮手,大家一定跟你一起走。”

  此外劉國忠的直觀感觸是,2015年之后,低線市場的分銷商對李寧品牌的信心在恢復,尤其是在2018年登上紐約時裝周以后,但彼時的李寧公司已不可同日而語。“李寧公司現(xiàn)在對經(jīng)銷商的管制比以前強勢,要求經(jīng)銷商當季款項當季結清,不過大家目前的財務狀況也都健康穩(wěn)定。”

  “中國李寧”想向消費者表達什么?孫明旭篤定就是“李寧品牌、潮流與中國文化”,但所有的潮流都有周期性,“國潮”的流行是否也只是一陣風氣?

  “高峰期后一定會有回落,流行趨勢也會有波動,但總不至于風吹過去了就什么都不剩。”在楊海威看來,很多人認為2018年就是“中國李寧”的最高峰,但從2019年的市場反饋看也不是。“我們在廣州太古匯新開的‘中國李寧’門店也能有三四百萬的月銷額。”

  其實早在張志勇在位時,就特別愛提“拋物線理論”。何謂拋物線理論?當曲線上揚到達頂點的時候,企業(yè)必須找到第二個拋物線向上接續(xù),否則就會回落。當然,現(xiàn)在的“國潮風”還沒有看到增長的盡頭,但李寧公司從上而下,已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錢煒的加入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zhaoyi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

新世界歷史背景是什么?新世界時代背景及故事梗概

新世界歷史背景是什么?新世界時代背景及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