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延遲退休如何進行 如何理解延遲退休原則
“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tǒng)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為什么要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如何理解這些原則?記者采訪了人社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
延遲退休有利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金維剛表示,“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主要是基于4個方面的考慮,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與退休年齡直接相關的城鎮(zhèn)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與之相對照的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1951年確定后,70年沒有調整。因此,有必要根據(jù)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兩者能夠科學匹配。
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齡不作調整,意味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對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從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后。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導致人力資源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特別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高學歷人員集中的單位和行業(yè),情況更為突出。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shù)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xiàn)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并且減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遲退休政策適時適度推進,開發(fā)利用好規(guī)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狀況。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從輕度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多方面產(chǎn)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持系統(tǒng)觀念,從更高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zhàn)略性布局,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