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wǎng)首頁
當前位置:四海網(wǎng) > 知識大全

農(nóng)歷二月初二龍?zhí)ь^是什么意思?龍?zhí)ь^的由來和習俗

2019-03-08 09:31:53來源:四海網(wǎng)綜合

  (2)二月二龍?zhí)ь^歷史由來

  二月二春龍節(jié)由來已久。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陜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里有個小伙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蛇@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里,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jīng)過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zhí)ь^騰空而起,直沖九霄,霎時烏云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zhí)ь^”的日子,人們規(guī)定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為“春龍節(jié)”,留下許多風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云:“二月引龍,熏百蟲。……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zhí)ь^。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中午皆吃“老龍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zhí)ь^”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系。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nóng)作物播種的季節(jié)。在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wǎng)用戶wyh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文,知識大全欄目刊載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nèi)容僅供參考學習,部分文圖內(nèi)容可能未經(jīng)嚴格審查,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