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磚斷瓦(2)
母親的話語更少了。沒人能從她嘴里掏出一句話。她常常忘記了做飯,呆坐在炕上。偶爾能聽到一兩聲笑語,你回答她時,她卻不再吱呀一聲。半夜起來,有時能聽到母親紡線的聲音,有時能聽到納鞋底抽線的聲音。她把所有的舊衣衫拆掉,漿成鞋料,晾在庭院的柴堆上。衣柜里,擺放的男式大號鞋越堆越高。小弟穿不了,那一定是給大弟準備的鞋子。我終于明白,母親一人時的笑語聲,原來是給大弟聽的。
二弟研究生畢業(yè)后,娶了媳婦,生了兒子。母親看著剛足月的孫兒,伸手就來抱。看著孫兒嫡系的眼睛,她笑得很陽光。她不再躲避親戚朋友,時不時地噓寒問暖,和兒女們會心地交流。封閉了二十余年的母親,終于走出傷痛的坎兒井,享受著遲到的天倫之樂。
如今,面對這一堆殘磚斷瓦,母親為何又一次陷入無言的狀態(tài)?聽弟媳說,拆房子前,她給母親做了好長時間的思想工作。母親答應拆房子時,春日的陽光正好爬過窗前的柿子樹,照亮了整個庭院。父親母親靠著北墻,看房頂的瓦片給匠人一片片揭下來,看一塊塊老磚被轉移到渠岸邊,看老房子一截截矮下去,他們不喜不怒,就那樣站著,一直站到匠人離去,暮色四起,母親這才提起竹籠,走到廢墟里,翻檢著,挑選著,一聲也不吭……
母親許是憶起了剛分家時蓋房子的情形。這所宅院曾經有過墳塋。父母被分家時沒有更好的宅基地,只能在這里修建自己的窠居。那時,流行蓋偏房。因為西鄰居也蓋著偏房,所以父母把房子蓋到靠西墻,這樣可以省去一大堵墻的工料。夏日的早晨,父親上到房頂,母親站在房下。用一根繩子繞住一個搪瓷臉盆,母親把和好的草泥鏟滿瓷盆,父親拉住繩子提上去,貓著腰,踩著歪斜的椽子,把草泥涂抹在草氈上,然后把青瓦依次擺好。沒看到工匠到來,我就去學校了。那種場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中,再也不能除去。我總以為,那三間偏房,就是父親母親用兩雙手一磚一瓦蓋起來的。故而有一段日子,我恨極了偏心的爺爺奶奶。
后來,我了解到母親對爺爺奶奶的成見。她賭氣出去蓋房子,不讓爺爺奶奶插手。爺爺奶奶遠遠地看著,干著急也沒辦法。老一輩的恩恩怨怨我至今也無法判清楚。只知道母親有著一顆極為強勝的心,有一根寧折不彎的脊梁骨。奶奶去世時,母親沒有掉一顆眼淚。她仿佛在看一個路人入土時那般漠然。難道,母親的心里還殘留著初次蓋房時的陰影嗎?還是大弟的離去給她心靈涂抹了一道虛無的宿命?那么,這種陰影,這種宿命,能否隨著又一座新房的建起而消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