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為母親獻上一株忘憂草

又到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感謝天下最偉大母親的節(ji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請為母親獻上一株忘憂花,祝天下所有的母親身體健康、遠離煩憂、幸?鞓贰
忘憂草又稱‘萱草花,早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征之前,萱草花就被譽為母親之花。
遠在《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里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意為:我要到哪里尋得一株諼草(即萱草、忘憂草),種在母親的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
用萱草花來代表對母親的思念和感謝,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爭相用以詠吟之題材。元代詩人王冕于《偶書》中寫道萱草花:"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還有曹植為之作頌,蘇東坡為之作詩,夏侯湛為之作賦,這足以可以看出萱草花在生活之中的作用和地位。
用萱草來意譽母愛,也正是因為萱草所代表的文化與母親的氣質(zhì)是如此的相似,大氣、溫潤。在稱謂之上,母親與萱字也是有著脫離不了的關(guān)系。如萱辰是指母親的生日);萱親為母親的別稱。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唐代詩人孟郊用一首《游子詩》,將在外的游子對于母親的思念與情懷敘說得妥帖而溫情。
其實關(guān)于對母親的感謝和文字,自古以來從來就不會少,只是我們一直都在尋找,想要尋找更好的一串詞匯,更貼近母親的形象。因為,母親的那份特殊的愛,并不是輕易就能夠用言語來敘說的。
母親節(jié)的傳統(tǒng)有著很淵源的歷史,因為從人類的最初,這一份特殊的愛,就從未被磨滅過。起源于古希臘,到古羅馬時期,各種慶祝的活動和場面變得更加宏大。繼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漸漸從對女神的迷信崇拜中擺脫出來,對于母性的尊敬更加文明和莊重。
17世紀流傳到英國,在母親節(jié)這一天,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給母親帶上一份小禮物。1876年傳到美國。并與1912年專門成立母親節(jié)國際協(xié)會。1914年正式命名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為母親節(jié)。伺此后,母親節(jié)在各國開展。
人有種族,愛無國界,也沒有日期時限之分,母愛更是如此。對母親的愛的表達也不應該只是局限于這一日,只要有心,每一天都可以成為母親節(jié)。
當我們漸漸長大,歲月在母親的面龐留下越來越多的印,那些風霜雨雪雕刻而出的銀絲的皺紋,都是母親在愛的路上奔波而留下的。
漸漸懂事的孩子們,走出父母的懷抱與雙翼,開始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和圈子,但是母親的那份心和愛,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