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來得及的時候 請好好珍惜親情——看《桃姐》有感

我天生對葉德嫻有親切感。小時候看李連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組》,葉德嫻飾演一位號稱“千手觀音朱小倩”的婆婆。她在關(guān)鍵時刻擋下敵人無數(shù)毒鏢,卻因武功不及當年,未能接住飛向她心臟的那支。我對她佯裝沒事,卻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倒下的一幕,記憶非常深刻。這應(yīng)該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生離死別所帶來的痛楚。
直到前兩天看了《桃姐》,我才發(fā)現(xiàn),對葉德嫻有親切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她飾演的桃姐非常像我奶奶,甚至連眼角的紋路也像。最像的是手。桃姐頑固地推開夫人遞錢的手,跟我不愿收壓歲錢時,奶奶非把紅包塞我口袋里的手,簡直一模一樣。我時常納悶,一個低矮的老太太,怎么還會有這么大的力氣。
電影里有很多,讓多事之人看到影射社會的東西。比如劉德華飾演的制片人,在合拍片的過程中,如何與徐克、洪金寶導(dǎo)演合伙“欺騙”內(nèi)地投資方;比如桃姐所在的養(yǎng)老院逢中秋節(jié),電視制作單位在關(guān)掉攝像機后,從每位老人手里收走充當過無數(shù)次道具的月餅……雖然這些東西都可以引申,但我依然不愿為此說一句話。在許鞍華的電影中,這些繁雜只需記錄,無需探討。
許鞍華的電影,最不該用電影的標準來衡量。相比導(dǎo)演,她更像一個記錄者,展現(xiàn)給你的是一段真實、平淡、波瀾不驚又意境深遠的人生。許鞍華是一位時間老者,帶領(lǐng)你,看著她想讓你看的人走向前方;又引導(dǎo)你,讓你的視線轉(zhuǎn)移到別的人身上去。這是《桃姐》這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你在看你自己,在看你身邊的人。你不需要在電影結(jié)束后,跟傻逼寧財神一樣幾欲鼓掌,因為這是人生啊,你身在其中的人生啊。
我看過許鞍華導(dǎo)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知道看她的電影,應(yīng)該做怎樣的心理準備。但片頭音樂一起,我還是認輸了,稀里嘩啦地認輸了。
看《桃姐》時所留下的眼淚,不僅是因為感動,更多是因為一種無法撫慰,也無法消散的心酸和痛楚。痛到你甚至祈求自己忽略它,就像看到一個走路顫顫巍巍的老人時,因不忍心而別過臉一樣。但有些可怕的想象,你越不愿意想,它就越是洶涌澎湃。
我最怕的是展開有關(guān)衰老的聯(lián)想,因為這是一種猶有竟時的聯(lián)想,會令人生不如死的痛楚,赤裸裸地站在想象的盡頭等著你。我至今還記得,那年媽媽生病,因為大學沒什么私人空間,我只能躲在廁所里哭的情形。那時候,只要不去廁所哭,我就在宿舍泡泡面,因為吃泡面可以很大聲,哭的聲音就被掩蓋了。好在后來媽媽平安無事。但我就是在那時知道,自己是無法應(yīng)對這種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