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世界鋼琴名曲有哪些?(4)

NO.6 《悲愴奏鳴曲》
《致愛麗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作于1810年4月27日,相傳是為其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而作。后來特雷澤將這個曲譜轉(zhuǎn)送給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萊托露。德國音樂學家諾爾發(fā)現(xiàn)此譜,于1876年公諸于世。諾爾稱樂譜手稿題詞為“獻給愛麗斯作為紀念,4月27號,路·馮·貝多芬”,將“特雷澤”誤為“愛麗斯”,因此就以訛傳訛,“致愛麗斯”成為了正式曲名。樂曲旋律清新明快,猶如涓涓山泉在歌唱。第一個插部主題情緒更加開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題顯得活潑流連。第二插部主題由主音的持續(xù)低音和弦連接而成,端莊典雅,形成了和主題的對比。最后,主題又一次再現(xiàn),樂曲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結(jié)束。
NO.7 《藍色的愛》
保羅.莫里哀的名曲 流傳最廣的是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版本
保羅·莫里哀(1925.3.4—2006.11.3),1925年3月4日出生于法國馬賽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中,4歲開始學習鋼琴,他音樂天賦極好,聽覺靈敏,有驚人的音樂記憶力。10歲時進入馬賽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由于對爵士音樂的熱愛,莫里哀放棄了做鋼琴家的愿望而投身于流行音樂。1944年19歲的保羅開始了通俗樂隊的指揮生涯,由于為唱片公司改編音樂樂曲而名聲日噪。1965年他組建了自己的樂團,也就是后來成為世界著名三大輕音樂團之一的保羅·莫里哀輕音樂團的創(chuàng)始人和首席指揮。
聽輕音樂,喝下午茶,漫步林間小徑,都是我愛的賞心樂事。平素是百憂感心,萬事勞形,為生計辛苦打拼。當此時,疲倦的肢體伸展了,飄搖的心事靜定了。我有權(quán)利向生活要求一段空白,自己來填補它。如果心情太壞時,填補以啤酒,朋友。無酒無朋友時,我還有保羅.莫里哀的音樂。
對于莫里哀的音樂,我只能用一個最平凡的詞兒來贊美它——好聽,非常之好聽,也許它欠缺一點內(nèi)涵。這不能說是一個壞評價。如果是一個女人,有人說她非常好看,她應該滿意了。倘若,她還是個有思想的女人,當然更好。但是,思想對女人來說,并不特別重要,只要她好看。對莫里哀的音樂,也可當作這樣一個漂亮女人看待的。
盡管缺乏內(nèi)涵,莫里哀的音樂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浪漫氣質(zhì),這只能用他是法國人來解釋。他1925年出生于馬賽,4歲學習鋼琴,10歲進入馬賽國立音樂學院學習,17歲開始組織樂隊,一開始不太成功,一度離開樂壇,在郵電部門干過。他無法忘情于音樂。35歲時,他組織了日后聞名遐邇的“保羅.莫里哀大樂隊( Le Grand Orchestra De Paul Mauriat) ”,與PHILIPS唱片公司簽約,事業(yè)走上正軌。1967年,莫里哀推出了成名曲“藍色的愛”,熱賣600萬張,在美國熱門排行榜上獲7周冠軍,并在年終全美TOP10排名第3。此后,一發(fā)而不可收,推出的專集屢獲大獎,并進行全球巡演,受到熱烈歡迎。從此,莫里哀樂隊和英國的曼陀凡尼樂隊、德國的詹姆斯拉斯特樂隊并稱“世界三大輕音樂團”,本人被譽為“情調(diào)音樂使者”、“法國音樂之神”。
如果想從頭領(lǐng)略保羅.莫里哀的浪漫風情,這張《藍色的愛》是個好選擇。其中的旋律你大多不會陌生,在新世紀聽它,有一種潛滋暗長的懷舊情緒,雖然浪漫的情調(diào)永不會過時。它曾經(jīng)填補了我生活的空白,心情的空白,夢境的空白,以一種潑灑的濃艷的藍。事實上,這首《藍色的愛》開始名不見經(jīng)傳,經(jīng)過莫里哀的點鐵成金后,才得以風靡一時。又被填上歌詞,眾口傳唱:“沒有你,我的世界是藍色(憂郁),我的生活是灰色,我的眼睛是紅色(哭的),我嫉妒的心是慘綠,孤獨的夜是漆黑。”罷了,別的顏色我不要,給我一點純凈的藍色吧——人生的煩惱多如牛毛,與其為金錢苦悶,為權(quán)位煩惱,倒不如為愛情憂郁,為音樂傷感,那總是一件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