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為油 點燃一盞心燈

時間:2012-08-30   投稿:maxiaoling   在線投稿:投稿

  孩童時,常常聽到老人們罵人,罵那些沒有文化的粗人是睜眼瞎,從鄙夷的眼神里沖出一句“斗大的字都不識得一籮筐,還不配給先生提鞋呢”。說到底,不長見識,不認識幾個大字,不去學堂讀幾年書那是很丟人的一件事。

  在老家的山旮旯里,能算得上讀書人的不多,住在村東端的石胡子就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上過高小,到縣里教師補習班培訓了弎月,還多少會幾句英語。七幾年那會,他就是村里的代課老師兼校長,每天往返在家和學校的路上,村民見到他就滿臉堆笑,弓著腰對石胡子尊稱一句“石老師”。哪家一有來信,都等到傍晚天色擦黑,提上一小壺米酒,尋到石胡子家去。石胡子把信攤開在黃黃的煤油燈下,趁著昏黃的火光,輕輕的咳出一聲“阿嗬”,提提嗓音,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地讀了起來。仿佛那紙上的方塊字可以閃閃發(fā)光,照亮黑漆漆的夜,穿透夜的迷茫,照得人心里亮堂堂。

  文字,在樸實的人們眼里充滿了靈性,可以把一個遙遠的城市氣味帶到山旮旯,可以把山旮旯這端的思念撒播到每一個游子的身邊。讀書是一場心靈的洗滌,褪去人們的野蠻、輕浮、無知幼稚,迎來文明、成熟、知書達理。要是你也上了幾年學,那些堆積在古木桌上的信件、圖書、筆記,仿佛是用心砌起來的心靈驛站,每一層都有數(shù)不盡的字句,滴答滴答地敲在滾燙的心窩里,泛起一朵不屈的小花,撞擊著遠游的理想之門,演繹著一代人艱苦前行,怒放生命的征程。

  兒時懵懂的我,不知道天高地厚,從啟蒙那一天起就幻想著要讀遍古今中外的精品,每天放學后,我都貪念著那些漫畫書、小人書、游戲書、唐詩宋辭。總想著,我讀的書就是比同齡人要多,心里不禁有些沾沾自喜。以至于,到了上初中那會,我讀過了金庸先生的《雪山飛狐》《俠客行》《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就以為自己了解了中國的民間歷史,差不多可以炫耀好一陣子呢。語文老師有一天告訴我,金庸先生的小說可以總結(jié)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打那之后我才明白書是一輩子都讀不完的,只有將書中的精髓牢記在心,將前人的文化傳承光耀,將自己筆下的文字推陳出新,那才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提示:試試"← →"鍵可實現(xiàn)快速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