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網首頁

為何三星堆的考古發(fā)掘總能引起轟動 三星堆的考古發(fā)掘有何重要意義

2021-03-24 09:37:36來源:四海網綜合

  商周禮器:再證古蜀與中原文化的淵源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李白之詩,流傳甚廣,以致造成歷史上普遍認為古蜀與中原地區(qū)文化交流不深。上世紀40年代初巴蜀文化研究肇興之時,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學者主張巴蜀與中原發(fā)生關系乃在戰(zhàn)國中期秦滅巴蜀時。但50年代以來,自彭縣竹瓦街西周青銅器窖藏等重要考古遺址的發(fā)現(xiàn)后,學界普遍認同古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

  此次三星堆遺址考古出土的大型青銅器。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1986年,三星堆遺址一、二號坑的考古發(fā)掘,讓人們對古蜀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史,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其中自三星堆遺址一期,到三星堆文化二、三期,發(fā)現(xiàn)了來自中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陶器、玉器)和商代青銅器(青銅尊和青銅罍)。隨著在三峽考古、成都平原寶墩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學界越來越認同古蜀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淵源甚早。

  以此次三星堆遺址三號坑所見三件青銅圓口尊和方口大尊,器形上觀察它們明顯屬于殷代晚期的風格,這幾件青銅尊在風格上完全屬于中原殷文化系統(tǒng),如大圓口青銅尊上的紋飾除了普遍的饕餮紋外,在方尊的四角都飾有多個鸮的形象。這種鸮(貓頭鷹)的形象個體青銅器在二號坑中多有出土。此外,二號坑第二層所出幾件圓口青銅方尊(K2②:151、K2②:127、K2②:129)與此件尊形制相近,它們也都有鸮的立體雕飾。這種鸮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鳥獸尊,日人林巳奈夫在《殷周青銅器綜覽》中列示的圖25·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81頁)就是殷代鸮尊的早期形象。以上表明殷文化與古蜀文化的淵源甚早。

  左圖:商代婦好墓出土的鸮尊線描圖,現(xiàn)藏河南博物院;右圖: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上的立鳥,出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官方微博,請注意兩者在紋飾上的相似之處。

  此外,在三號坑中還見到一件青銅人,頭頂一座青銅罍的器物,這件器物直播時王巍會長和徐斐宏博士都有詳細介紹。這件青銅器可以看出,古蜀人將青銅雕像與青銅罍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文化因素組合在一起,恰恰反映古蜀自身對中原殷文化和域外青銅文化的共同吸收,爾后加以自己的創(chuàng)造。

  三星堆考古現(xiàn)場三號坑中頭戴青銅罍的青銅人,這件文物仍在發(fā)掘當中。截圖出自央視新聞頻道三星堆考古現(xiàn)場實時直播畫面。

  三星堆遺址的重要之處,不僅在于出土數(shù)以千計的重要文物,展現(xiàn)三千年前古蜀文明的輝煌,更在于它告訴后人古蜀人如何廣泛吸收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將其孕于自身,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從而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令后世瞠目驚嘆的輝煌文明。這也證明了人類自文明誕生以來,便有著一種尋找彼此的沖動,哪怕中間遠隔草原沙海,江河山巒,文明也會彼此相遇。而今天我們對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的好奇與關注,或許,正來自于創(chuàng)造文明的先民們尋找彼此的那種古老的心靈。

*聲明:本文由四海網用戶yanfang原創(chuàng)/整理/投稿,本站收錄此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幫助用戶獲取更多知識之目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文圖內容如存在錯誤或侵害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本站承諾2小時內完成處置反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