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jié)氣為什么要吃年糕?大寒吃年糕有哪些好的寓意
寧波慈城年糕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寧波余姚河姆渡史前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慈城年糕生產(chǎn)歷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在寧波慈城作戰(zhàn)。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墻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墻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從此以后,每逢過年慈城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寧波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慈城年糕是浙江的著名特色產(chǎn)品。以選料講究,精工制作著稱,它用優(yōu)質晚粳米洗凈后,用水浸泡3—4天或一周,用水磨成粉,壓去水分至不干不濕之恰到好處,粉碎后置蒸籠中猛火蒸透,或舂或軋成大小均勻的條狀年糕。
北京年糕
年糕是也是滿族拜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清代沈兆有詩一首:“糕名飛石黑阿峰,北京的年糕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并有“年年高”的吉祥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國札札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味膩如脂色若琮,香潔定知神受餉,珍同金菊與芙蓉。”自注說:“滿洲跳神祭品有飛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黃如玉,味膩如脂,慘假油粉,蘸以蜂蜜頗香渚,跳畢,以此偏饋鄰里親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見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滿族的小吃品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