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幔源物質 幔源物質什么構成有什么用
月幔的特征,特別是在其組成、結構和層理方面,仍然是不確定的,而且缺乏文獻記載。法國圖盧茲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天體物理與行星學研究所(IRAP)的Patrick Pinet在撰寫的解讀文章中寫道: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羅飛船和蘇聯(lián)的月球探測器都著落在月球近側,但都沒有帶回來自月幔的樣本。
為探究月幔,各國科學家將注意力重點放在了撞擊坑上。一般認為,導致撞擊坑形成的物體可能會穿透月球的殼層,直抵月球內(nèi)部,致使部分月幔物質被帶到月球表面。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隕石坑是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直徑2500公里,形成于40多億年前。
NASA此前的GRAIL計劃(任務為精確探測并繪制月球的重力場圖以判斷月球內(nèi)部構造)獲得的該撞擊坑大小和地殼厚度的數(shù)據(jù)則表明,它可能是由一次撞擊事件造成的,那次撞擊穿透了月球的月殼和內(nèi)部。因此,探測南極-艾特肯盆地一直是國際科學家們所期待的。
而中國探月工程(CLEP)正是實現(xiàn)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2018年5月,中國發(fā)射了“鵲橋”中繼衛(wèi)星,該衛(wèi)星是一顆服務嫦娥四號的地月間通信衛(wèi)星,為隨后的月球背面探測和采樣返回鋪平道路。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著陸于月球背面的無人探測器。論文中提到,著陸地選擇最主要的考慮在于科學目標、著陸的安全性,為盡可能對月球地幔物質取樣,著陸地點選擇在相對平坦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nèi)的馮•卡門隕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直徑約186公里),并部署了玉兔二號月球車對南極-艾特肯盆地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