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中的那些個事

紅塵中的那些個存在總被人們有意無意的忽略著,直到成為了過往,才開始珍視它們曾經(jīng)的存在方式。也只能如此了,因為已不屬于所能珍惜的范疇。
時代不同了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父親上學時沒有多少書籍可看,因為年代關系。一本《平凡的世界》還得幾個人合買,或者是有一本名著,幾乎全班同學輪流著看完,因為自己的做飯、上學自己做主,也就只能犧牲休息時間了,高中的孩子們情感有了一絲波動,于是看《第二次握手》也就很明白了自己當時涉足感情的不合時宜。就在那個歲月,這些個名著卻也起到了燈塔的作用。后來兒子上學了,父親無論如何都得買當年的名著給他看,書架上滿是了,忽一日不見了那些書籍,問及是捐給學校圖書角了,要了幾回不知道誰拿走了。現(xiàn)代孩子對于當年之事已沒有太多的感覺,更多的是不理解了,因為于己的毫不沾邊,對于父輩,沒書讀,一直是個情節(jié)!
人這種動物是最應該能明白:想是人世間的痛!
單元樓里住著的老人們,已多日不見面了,嚴寒的冬使得她們對外界近乎冬眠。那位常常讓人對其年輕時的容貌充滿幻想的老人更勝。很少見其出動了。用她自詡的語言來說吧:大兒子是正科級二兒子是副縣級,兩個女兒也是很講究的女人,在外地。那女人我見過,講究得不是一般,就連洗衣服時人家的披肩發(fā)也不會有一絲的混過亂。然如此天堂,老人還是獨居著。有一次閑談說:有一回過年時兒孫們來了,留他們吃飯,她故意拿出自己做的肉制品,結果是孫女發(fā)話了,哎呀呀,奶奶的年事不錯呀,比他們的豐富多了。她故意說:“還是舊年里你媽給了六百塊錢,還要買煤,靠你們我早餓死了、、、”這老人也有一缺點,語言歹毒,于是我們都小心的相處著,話不好說的主,每次灑掃總將樓道拖至一樓,免得她老人家語言過激。再著說咱們都是年輕人嘛。每年的冬天,生火的煤總要占著樓道,大家都小心的來去,蛋也要忍受她的刁難,“誰偷了她的一袋子煤”“誰拿了她是紙皮子啦”、、、、、、如今年事更高,不買煤生火了。換了電暖,但還是一個人獨居。昨日見樓道內有一格力的紙箱,想必是供暖設備又提高了一個檔次,今年也只能與格力為伴過冬了。多日的不見還以為有一個人出面了呢!就現(xiàn)在吧,對于一個老人老年生活的幸福與否已只能用是否擁有很多物質來衡量了,想可能空調的嗡嗡之聲很能孤寂一顆孤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