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詩詞鑒賞6(7)

以上的推斷,不敢望條條妥貼,然而大局亦可概見。“人散”是“金陵十二釵”的主調(diào)與終曲。當然,“人散”的實際,所包遠比十二釵豐富得多得多,舉凡兩府一園中的眾少女,皆在此數(shù),是全書一大收場關目。本節(jié)不及多述下。
俞平伯先生在《紅樓夢辯》中也有一段關于這首曲子的文字,摘錄如下:
……“《十二釵曲》末折是總結;但宜注意的,是每句分結一人,不是泛指,不可不知。除掉‘好一似’以下兩讀是總結本折之詞,以外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釵。我姑且列一表給你看看,你頗以為不謬否?(表之排列,依原文次序。)
為官的,家業(yè)凋零——湘云
富貴的,金銀散盡——寶釵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無情的,分明報應——妙玉
欠命的,命已還——迎春
欠淚的,淚已盡——黛玉
冤冤相報實非輕——可卿
分離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識命短問前生——元春
老來富貴也真僥幸——李紈
看破的,遁入空門——惜春
癡述的、枉送了性命——鳳姐
這個分配似乎也還確當。不過我很失望,因為我們很想知道寶釵和湘云底結局,但這里卻給了她們不關痛癢這兩句話,就算了事。但句句分指,文字卻如此流利,真是不容易。我們平常讀的時候總當他是一氣呵成,那道這是‘百衲天衣’啊!”
嘲頑石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詩詞鑒賞】
第八回寫寶玉去探望寶釵,寶釵要看寶玉那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便笑著說:“成日家說你的這玉,究竟未曾細細的賞鑒,我今兒倒要瞧瞧。”寶玉把玉解下來遞給寶釵。就在此處,作者假托“后人曾有詩嘲云”寫了這首詩。
女媧補天丟棄不用的那塊石頭,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人人世,變成了通靈寶玉,同時又是賈寶玉其人。這是作者憑空虛擬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所以說它荒唐而又荒唐。石頭由自由自在的神物,變成一個被人百口誚謗的“臭皮囊”,表面上是對人生意義的否定,其實是作者在發(fā)抒他對人生社會幻滅后的憤激情緒。“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是暗示寶釵、寶玉夫婦命運蹇澀,將由花柳繁花的頂峰,跌入貧困凄涼的底層。最后的“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兩句顯得很突兀,然而只有這樣出入意料的有“分量”的句子才能把全詩結住。它告訴讀者,一切榮華富貴都是轉(zhuǎn)眼即逝的過程,最終全告毀滅。書中這類帶有濃厚悲觀色彩的地方不少,毋庸諱言,其作用是消極的。重要的問題在于要會讀,會分析,作正確的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