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曝違規(guī)app 用戶個人信息被惡意泄露
原標題:工信部曝違規(guī)app 違規(guī)使用個人信息或引發(fā)詐騙
四海網訊 如今是互聯(lián)網時代,但是越來越多個人信息泄露經常發(fā)生,那么要怎樣才能阻止。工信部曝違規(guī)app,有695款app涉及強制捆綁推廣,還有最常見的就是惡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使得不少人的個人信息泄露。
695款違規(guī)app,其中32款app重復出現(xiàn)在工信部黑名單里,所以今年多項建議關注個人信息保護,但是真的有用嗎?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要怎么做才能保護大家的信息不被泄露。
今年兩會召開在即,多位政協(xié)委員表示,將重點關注個人信息保護。實際上,去年兩會至少有25位代表委員向大會提交了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議案或建議。統(tǒng)計了2015年至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檢測發(fā)現(xiàn)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發(fā)現(xiàn),695款App存在違規(guī)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強制捆綁推廣無關軟件、惡意“吸費”等行為。
去年3月,北京市消協(xié)發(fā)布《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79.23%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具有“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行為的共有44款App,占比6.33%,且多數(shù)為通訊類的應用軟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稱,很多App涉及到未經允許或者過度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問題,但依靠目前的技術檢測手段還無法檢測出來。
日常生活中,部分手機App過度收集、違規(guī)使用個人信息,導致大量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或被竊取,甚至引發(fā)各種信息詐騙等案件,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如2018年,30多名小紅書用戶在網上爆料,表示接到自稱小紅書客服的電話詐騙,被騙金額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程娟娟指出,App若存在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時,被侵權人可以向其要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損失等追究相關主體的侵權責任。同時,她還建議,建立健全的《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行業(yè)規(guī)范,加大App違法的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