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古時候有多繁華?莫高窟背后隱藏的驚人秘密(3)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筑藝術于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
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僔法師在鳴沙山東麓執(zhí)錘開山,被譽為“莫高窟創(chuàng)始人”。
此后,莫高窟的開窟造像興盛起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長達1000年時間內,人們在鳴沙山東麓,密密麻麻地開鑿了各種洞窟。
元朝時,蒙古統(tǒng)治著信奉佛教密宗,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均帶有密宗色彩。
此后,由于絲綢之路漸于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開鑿也趨于停止,基本保存了原貌。
穿越歷史的煙云,回到上個世紀初。
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1900年6月22日),來自湖北麻城的道士王圓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的積沙時,意外發(fā)現一個隱藏的小洞窟。
這個小洞窟內密密匝匝地堆滿了成捆的經卷、文書、繡畫、法器,從地面壘到屋頂。
這就是后來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現在編號為莫高窟第17號洞窟。
第17號洞窟內藏有4世紀至14世紀的歷代文物6萬多件,這是20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震驚了世界,此后又由此發(fā)展出著名的敦煌學。
從藏經洞中出土的文獻約在五萬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還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書、四部書、社會經濟文書、文學作品等大量世俗文書。
文獻中除大量漢文寫本經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闐文、梵文、回鶻文、粟特文、突厥文、龜茲文、婆羅謎文、希伯來文等多種古文字寫本。
除了文獻之外,還有若干銅佛、法器、幡、幢、絹紙畫、壁畫粉本等物。
然而,王道士對這批5至11世紀文物的價值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