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是以頸椎間盤退變及繼發(fā)性改變,壓迫或刺激相鄰神經,脊髓,血管及食道等組織而引起相應癥狀和體征的一種退行性變?yōu)橹鞯募不肌kS著我國人民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電腦辦公室工作人員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頸椎病患者的數(shù)量也隨之有大幅上升。同時由于影像診斷水平的提高,對頸椎病病理生理變化和病理解剖的深入研究,對于頸椎病的外科治療更趨于科學化,個體化,標準化。外科手術治療頸椎病,要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完善手術原則、正確處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奉化市人民醫(yī)院骨科陳凱
自20世紀50年代Smith Robinson及Cloward等人開展頸前路手術以來,頸椎病手術治療的范圍、手術技巧、手術方式不斷發(fā)展,手術普及率也日趨廣泛。但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要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大部分頸椎病其實通過保守治療可以痊愈。因此手術治療有其適應癥。在掌握適應癥的前提下,手術按照減壓、穩(wěn)定、恢復生理曲度為原則進行,目前常用手術方式有前入路、后入路及前后聯(lián)合入路。
1, 頸椎病的手術適應癥
脊髓型頸椎病及神經根型頸椎病經3月以上正規(guī)保守治療無效或保守雖然有效但病情反復 發(fā)作且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CT或MRI)表現(xiàn)三者統(tǒng)一的患者,具有明確的手術適應證;保守治療在4-6周病情發(fā)展迅速尤其是神經功能及二便功能障礙快速惡化者需要及時手術。
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存在頸椎不穩(wěn)水平移位≥3mm或成角位移≥11°以上者如伴有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的可行前路融合手術;明確的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動脈缺血癥狀的可選擇前方減壓術。
2, 頸椎病手術治療原則
手術治療頸椎病的基本原則為脊髓及神經組織的減壓,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以及病變節(jié)段穩(wěn)定(植骨融合或固定)。
2.1 減壓
頸椎病的致壓因素包括“軟性”的突出椎間盤、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后縱韌帶,“硬性”的增生的骨贅、骨化的韌帶。從解除脊髓及神經根壓力角度而言直接減壓更為理想,但如果致壓物廣泛無法直接減壓時也可以通過間接減壓。如致壓物來自前方單節(jié)段突出椎間盤組織那通過前入路減壓最直接,但如果來自前方多節(jié)段突出椎間盤同時存在后方黃韌帶壓迫可以選擇后入路間接減壓(頸椎后路單開門或雙開門術)。減壓一定要徹底,徹底不等同于廣泛,同時要兼顧頸椎穩(wěn)定性�;謴皖i椎正常序列使椎管容積擴大也屬于間接減壓。
2.2 植骨融合
盡管目前已經開展前路減壓后人工頸椎間盤置換來保留椎間活動度,但臨床觀察時間短,適應證窄,遠期療效不確切。植骨融合作為獲得頸椎遠期穩(wěn)定性的保證仍作為標準手術,自體三面皮質髂骨植骨是頸椎前路植骨融合術后金標準。近年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工骨已應用于臨床。
2.3 固定
為獲得術后即刻穩(wěn)定性以便于早期下地活動,減壓植骨后行內固定是有益的;內固定還有助于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防止植骨塊塌陷脫落等并發(fā)癥。頸椎病的內固定分為前路固定和后路固定。前路固定系統(tǒng)包括前路鋼板、頸前路Cage和人工椎間盤等。前路鋼板應用時需預彎以適應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螺釘擰入時應避免穿透終板或擰入椎間隙。 當行后路手術時切除超過三個椎板或存椎節(jié)不穩(wěn)定時需行后路內固定,后路內固定系統(tǒng)常用包括側塊螺釘系統(tǒng)和椎弓根釘系統(tǒng)。
2.4 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
椎間隙高度及生理曲度的恢復 是維持正常頸椎生物力學性能的基礎,同時,椎間隙高度恢復后,椎間孔容積的擴大對神經根的間接減壓作用也有明顯的臨床意義;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可使椎管容積得以恢復�?赏瑯舆_到間接減壓的目的。術中使用椎體間隙撐開器有利于頸椎生理曲度及椎間高度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