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那個朋友圈從來不給你點贊的人 可能最喜歡你
我想很多人的回避型人格都是由于早期與家人的相處,家庭很大程度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心理。
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你是姐姐,讓著點弟弟。”
看到最多的畫面,是他們打鬧親密,我一出現(xiàn),某種氣氛就會莫名冷掉。
沒怎么和父母有過肢體接觸,牽手、擁抱、搭肩、甚至躺在窩在一張床上看電視都顯得不那么自然——生怕會開啟某個話題,又怕他們其實沒什么可跟我聊的。
我想所謂回避型人格就是把自己藏在殼里,很難伸出觸手去感知對方,因為不知道對方會不會看到我的某些卑劣和不成器就失望逃跑了。害怕縮在殼里什么都看不到,只能一直一直往前伸,最后摸到一場空。
我們都是這樣性格的人,選擇避而不談,最長一次甚至兩個月沒有說過一句話。哪怕是在家,更多的也是弟弟和他們在嘰嘰喳喳聊生活,而我通常在旁邊直行直過,仿佛我在回避著他們,他們也在回避著我。
其實曾經(jīng)懷疑過自己是不被愛的,所以會把自己從這個家里盡量拎出來。但前段時間回家,找東西時看見媽媽抽屜里放著一張手帕,上面被我用歪歪扭扭的針線縫上了“母親節(jié)快樂”——那是我二十年前在幼兒園時送給她的禮物。
我從來沒對誰說過“我愛你”“我喜歡你”“我想你”,任何示好和依賴對于一個回避型人格來說都太沉重了。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真能開口說出這些話,我希望第一個聽到的是他們。
“有的人生性冷淡,
你不知道他的主動是掙扎多久之后的結(jié)果。”
相關推薦
有些人喜歡發(fā)朋友圈,有些人就從來不發(fā)朋友圈,那么不喜歡發(fā)朋友圈的人普遍存在哪三個心理呢?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么說愛發(fā)朋友圈的人更靠譜?有什么科學依據(jù)
關于朋友圈的話題,已經(jīng)說的很多很多了,這幾年很流行微商,大家做微商做的事風生水起,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
為什么有的人經(jīng)常發(fā)朋友圈,隨時更新,感覺好像天天沒上班。下面來看看愛發(fā)朋友圈的人都有哪些心理?說的是你嗎
微信可以說是當今社會人們最常用的社交網(wǎng)絡平臺,它的功能也在不斷的更新。自從微信朋友圈可以設置顯示三天的朋友圈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自豪的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這是為什么呢?